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互通有无 携手开拓——农机合作社“抱团”走全国的调查
2016-09-18   来源:重庆日报   

  每逢稻、麦收获季,总能见到一些人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酷暑中往来奔走,几个月转战数千里,他们就是参与跨区机收的农机手。在重庆市潼南区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来自当地2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互通有无中“抱团”发展,几年间就在跨区作业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互通有无 携手开拓——农机合作社“抱团”走全国的调查.jpg
农机手将收割的稻谷传送到车中

  是什么原因促使潼南农机手加入跨区机收?又是怎样“抱团”走全国的?8月25日,记者就这些疑问赶赴潼南进行了深入调研。

  农机闲置率高,促使机手外出闯市场

  40℃的高温下,嘈杂的发动机不停运转着,农机手雷金春汗流浃背地收割水稻,这里是潼南区梓潼街道新生村的水稻直播示范田。“这段时间,我们主要在本地收割水稻,一天能收割50亩,收入4000元。”雷金春说,他是潼南金牛农机合作社的一名机手,他的“主顾”都是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

  随着水稻的渐次成熟,雷金春不久就要赶赴外地参与跨区机收。在潼南,像他这样的外出农机手还有许多,他们均为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每年4至5月从广东、广西、四川收小麦、油菜,6至7月份到中原、华东地区收小麦。”潼南众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廖武奎介绍,他们有些人还会赶赴东北,或回到川渝收割水稻。

  按照不同作物的收获期,农机手们每年在外5个月左右,如果农机不出故障,一台机具可带来15至20万元的收入。“这相当于一圈走下来,可赚回一台收割机。”金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陈长剑告诉记者,他从2005年起就参与跨区机收,当地每年有100多台联合收割机外出,绝大多数已形成了固定的收割路线。

  “一台10万元出头的收割机,使用寿命按15年算,每年折旧加上保养就是7000多元。”陈长剑说,参与跨区机收除收益高外,主要还是降低农机闲置的成本。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当地农户陆续添置了各类机具,2009年成立的金牛农机合作社现有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农机一旦闲置过久,使用寿命就会缩短,保养成本则逐年增加,参与跨区机收就成为一些农机大户的新选择。

  目前,潼南区农机保有量已达30多万台(套),总动力超过62万千瓦,其中大型联合收割机有600多台。该区以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核心,发展农机新型经营组织近110余个。“在服务本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整合资源支持农机服务走出去。”潼南区农机推广站站长何忠说。

内容分页: 【1】 【2】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94622-1.html

标签:农机 抱团 全国 调查 携手 开拓 互通有无

上一篇:四川省成立产业联盟为丘陵山地“定制”农机
下一篇:“农机帮”帮大忙:“互联网+农机”助力三秋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