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服务换装备
村里的农机越来越多,这让1989年出生的蒋健既喜又忧。喜的是,父老乡亲们终于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粮模式;忧的是,大伙都有了农机,他经营多年的农机服务生意“形势不妙”!
蒋健是画水镇有名的农机好手。2011年他当兵回来,接手父亲的农场和数量可观的农机。看到自家农机平时闲置的时间不少,而周边农户又需要农机服务,他便动起了靠提供农机服务赚钱的念头。
于是,他成立了农机服务专业组织,为周边种粮大户和中小散户提供各类农机服务,以育秧、插秧、机械化收割为主。起初,蒋健的生意风风火火,他的手机整天响个不停,都是农户找上门要求服务。一年下来,蒋健单单这一块的收入少说也有10多万元。
可渐渐地,蒋健发现自己的“买卖”越来越难做了。不少农民自己也购置了农机,不再需要他帮忙。仅以蒋健所在的粮食专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来说,68个种粮大户中有64人都有了自己的农机,“就连种植面积只有50多亩的那一户也舍得下本钱买插秧机了”。
蒋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始为自己找出路。他走访大量农户,查看他们的农机装备。很快,他发现,虽然农户拥有的农机数量多了,但还是以插秧机、拖拉机这类比较便宜的农机为主;而烘干机这类占地大且投入多的设备依然稀缺。
看到了这一点,蒋健有的放矢地升级农机装备。今年,他一口气购置了22套烘干机,又提升改造原有的育秧室,还建起厂房,准备发展大米加工业。他说,接下来他要以育秧、烘干、大米加工服务为主,为农户提供那些他们无法负担的农机服务。
全产业链迈新步
“90后”横店小伙吕键微和父亲一起种粮已经3年多,其间也购置了不少农机,减少人力成本。可单单减成本,吕键微觉得还不够,又把目光投向了大米销售环节。
“种粮本来就利薄,可偏偏还要被中间批发商占去一大块。”吕键微算了一笔账,市面上,商贩收购晚稻稻谷的价格一般在每斤1.4元左右,按照10斤稻谷碾出7斤大米来算,每斤米的收购价依然不到2.2元,这比市场价要低一大截。
算明白了这笔账,吕键微决定延长产业链,参与大米加工、销售。于是,他和父亲自己加工稻谷,碾成大米后包装好打上自家品牌,自己驾着小车一个个社区叫卖。
吕键微的大米质量好价格又不贵,渐渐地得到了许多横店百姓的认可,直接打电话向他订购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他的大米都是用小型大米加工设备加工的,因为设备规格不够,无法申请QS认证。而今年吕键微的农场里多了一套高新稻米加工全套流水线,他终于有机会申请QS认证了。
原来,东阳为了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今年以全额补贴形式,为5家农机综合服务组织配套了高新稻米加工全套流水线,帮助农户向全产业链纵深迈进。东阳农业部门的购机补助对于农业“机器换人”的助力远不止于此。据介绍,“十二五”期间,东阳市发放购机补贴资金3469万元,享受补贴农机数量5074台。目前,东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06%,走在全省前列。
越来越多的“粮二代”正驾着农机归来,他们给出了浙江如何破解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的一种充满希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