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澄澄的麦田里,麦浪一望无际,仿佛给田野铺上一张硕大的金毯。麦浪的尽头是蓝天白云和成片的绿树。一台红色的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正在麦浪中快速穿梭。哇,好一幅绝妙的夏收画卷。这是记者日前在襄汾县南甲乡北刘村夏收现场看到的一幅美景。
资料图
“老郎,准备装麦的袋子吧,下一圈割回来收割机上的粮仓就满了。”农机手邹振方放慢联合收割机的速度,向坐在地垄边的一位老人打招呼。这位老人叫郎国富,是这片麦子的主人。记者看老人很是悠闲自得,于是就和老人攀谈起来。现在夏收忙不忙?今年的“三夏”有啥不一样?老人说,如今的“三夏”实现了农机化,庄稼人可算轻松了,没啥好忙的。就说眼下这夏收和夏播吧,干得挺快还不累。不过,今年的夏收与往年相比还真的有不少新变化。
“南征北战”变少了
邹振方是襄汾县的一位农机手,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北刘村农户郎国富收麦子。他告诉记者,今年从当地开镰至今他已经收割了近400亩的麦子。当记者问他为啥没有参加“南征北战”跨区作业,是否还打算外出收麦时,他摇摇头说,现在跨区作业的生意不好找,如果在外地没有说好的业务关系,根本不敢把收割机贸然开过去,弄不好不但挣不了钱还会贴俩钱。以前夏收时节收割机“南征北战”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不会考虑长途跋涉跨区作业,就盘算着干了本地的活就行。
邹振方的说法得到了省农机局生产指导处处长令狐北久的认同。他说,“南征北战”跨区机收,这是前些年夏收会战最大的特点。当时,我省的联合收割机远征安徽,从南开镰一路向北,从安徽收割到河南,从河南又收割到河北,从河北又北上内蒙古,一个夏收下来真是驰骋几千里,征战数个省。每年大批的联合收割机组队出征,浩浩荡荡,真是一支夏收大军。不过,现在经过国家长达十多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鼓励,各地的农机已由过去的短缺逐步走向普及,由不足走向基本饱和。于是体现在夏收方面,那就是大规模的“南征北战”越来越少,“三夏”作业半径日趋缩小,作业本地化近距离已成为新的夏收特征。
记者从襄汾县立柱农机合作社了解到,今年他们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也没有出省夏收,只是在本地和相邻的运城进行作业。而据他们了解,其他合作社虽然有少部分收割机参加“南征北战”,但都是过去多年的老客户,基本上都是“订单”作业。那么,夏收本地化之后外省的收割机还来吗?记者在襄汾县公路上偶尔会看到一两台从河南开过来的收割机,他们停靠在路边等活。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虽然夏收龙口夺食,虽然存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对收割机需求较多的情况,虽然河南“麦客”机收价格比本地要便宜一些,但也很难找到“大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