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麦收结束了,干了一辈子铁匠的吕玉祥今年总共也没卖出几把镰刀。68岁的吕玉祥发现自己濒临失业。这位人称“四铁匠”的汶上县义桥镇农民,子承父业,打了一辈子镰刀。50多年的重复劳动,让他半小时就能锻造出一把上好的明钢镰刀。如今他却发现,“时代变了,再快的镰刀也没了用武之地”,可在上世纪生意最红火时,“我一天就能卖出二三百把镰刀”。
如今,在汶上县义桥大集上,吕玉祥和妻子只能依靠给农户修修撅头、铁锨补贴家用,修一个撅头才收三元钱。想想自己68岁的年纪,吕玉祥不知道还能再干几年, 常常想起每每失落,“没办法,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
老铁匠靠修撅头为生
“叮叮当当”,在集市西头一角,支起火炉,放好铁砧、铁钳,6月16日早上9点多,吕玉祥和妻子任祥云开始干活了。量好材料尺寸,将铁块放入火炉中煅烧至通红泛白;火候够了,用铁钳夹出,放在铁砧子上;一边用铁钳不断翻动,一边用铁锤敲打;最后再将铁器放入蓄满清水的大盆里。“嗤啦”一声,白烟四起,这道淬火工序结束,锄头、镰刀、铁锹等各种农具便成形了。
这种情景,现在已不常见,老两口赶一天集,更多的是给农户们修撅头。在地里刨一段时间,撅头就会变钝,拿到铁匠这里回回炉,几分钟时间,经过一番敲打,撅头又恢复如新。上午11点,一位大妈拿来一个撅头,不一会吕玉祥就修好了。
怕烫着这位顾客,吕玉祥专门把撅头放进水里降温,又用手试了试温度,感觉不烫了,才让大妈拿起来放好。修好一把,吕玉祥收三元钱,知道农户挣钱不容易,他已经尽力降低了价格。这个价位,大妈仍嫌贵,还价到一块钱,让吕玉祥哭笑不得,只能告诉她,“别的地方你问问去吧,都收5块钱呢。”
在一旁的地上,摆放着十余种农具,铲子、撅头、锨头、大刀……最少的是镰刀,这样农具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在大集上居住的高先生,看到老人摆摊,围过来观看。今年34岁的他,对使用镰刀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现在能看到铁匠打制一把明钢镰刀,已经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