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放弃焚烧秸秆
农场主戴维·库克精干而有魄力。他自己的农场面积达800公顷,还另外租种300公顷农场,通常种植小麦、油菜、蚕豆和谷类作物等,所有活计全由他和1名雇员担当。谈到农作物秸秆,库克说,他的农场每年产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具体多少吨不好说,至少与粮食的产量相当。政府没有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和法律。过去,有的农场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现在,在合适的时间段内并且在严格监控下,农民仍然可以焚烧秸秆。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地农民都以大局为重,自觉放弃焚烧秸秆的做法,转而以其他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
秸秆变废为宝
澳大利亚农民不再焚烧农作物秸秆,一是为了空气清新,有益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二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和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变废为宝,对秸秆加以有效利用。库克介绍说,他与澳大利亚大部分农民一样,首选办法是秸秆还田。这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收割机在收获时只采收粮食部分,不收割秸秆,把秸秆留在地里。播种时,大型播种机在将种籽和化肥播入土地的同时,把秸秆轧碎,覆盖在土地表面;另一种是收割机在收获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并喷在地里,不仅对麦秆、稻草可以如此,就是对较为坚硬的豆秸、棉柴也可以这样处理。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农场中,巨型的采棉机像理发一样将棉柴剪下,吞食到“肚”里,被“消化”后的棉柴碎渣从机器尾部喷涌而出,覆盖在整个棉田。喷撒在地里的各类作物秸秆碎末随后由拖拉机翻入土壤。秸秆还田既可以肥田,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水分。
农作物秸秆还可以用作饲料,从而增加经济效益。除青草以外,营养丰富的秸秆是奶牛的主要饲料。像收割牧草一样,很多农民都把农作物秸秆晒干,然后用卷草机将秸秆卷压成一个个大草卷,放在田头发酵,以促使秸秆中糖分和纤维素的分解,以及蛋白质质量的提高。到青黄不接时,澳大利亚的很多牧场就向农场购买农作物秸秆,给奶牛添料。当地媒体也曾报道说,农民们还把农作物秸秆出口到中国等国家。仅南澳大利亚州去年就向中国出口大麦秸秆1.8万吨。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该州今年还将继续扩大对中国的大麦秸秆出口,进一步提高其农作物秸秆的经济效益。
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澳澳大利亚农民不为秸秆发愁,不焚烧秸秆,而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秸秆,除了观念上的更新,还在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澳大利亚社会对农民和农业关心备至。科研部门和工厂为农民研发、制造各类先进的多功能农业机械。研发不了的,有关部门就从国外直接进口。有了这些实用的农业机械,农民在处理秸秆问题上就游刃有余。在这方面,政府的惠农政策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民每购一台农机具,政府就给予15%的现金返还。
不焚烧秸秆有益于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农民、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