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瞭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现代化面临着怎样的紧迫和挑战?
韩长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常态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紧迫又长远,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适应新常态,必须着力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已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给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上述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暂现象,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都倒逼着农业必须“转方式、调结构”。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很多地方农民依然是按习惯种养,凭感觉种养,跟风种养,走不出“多了多、少了少”的烦恼循环。虽然我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我们的软肋,只有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才能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才能使农业成为有前途、有吸引力的产业。
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有力保障。
《瞭望》: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粮食生产还要不要抓那么紧?
韩长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在经历多年未有之变局,需要创新发展思路,但对多年形成、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符合发展规律的经验和做法要坚持不动摇。比如,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能盲目乐观,要坚持不懈抓紧抓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必须稳中求进,要坚守底线。
对粮食生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推进结构调整,绝不是简单调减粮食,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几次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怎样转、怎样调,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当前关键是要稳产量、提产能。稳定粮食产量是前提。“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是更均衡更全面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产量不再重要,粮食不可能总是增产,但绝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可以放松。中国有十几亿人,而且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粮食问题丝毫马虎不得。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当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保住,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棉油糖、“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有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底气。要坚持“一稳、两保”,就是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从长远来讲,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015年,农业部门要配合国土部门,开展好这项工作,首先从大中城市周边等重点地区开始推进,先把好地和最容易被占的地保护起来。同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力度,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为主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次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为此,除了需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特别是向种田能手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
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
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保护力度。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种养业结构,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注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农业“走出去”政策体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培育一批“走出去”大型农业企业,开发利用国外农业资源。
最后,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切忌越俎代庖、行政命令,坚决防止一刀切、下指标、定任务;要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经济规律,防止因盲目跟风、搞“一窝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