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开启升级新征程
“推进结构调整,不是简单调减粮食,更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并不意味着产量不再重要,粮食不可能总是增产,但绝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可以放松”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2014年的农业农村经济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了“定海神针”作用,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在高起点上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环境、条件和要求正在发生变化,我国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老问题凸显。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给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双重挤压。
我国已经到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结构、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成为站在历史高点的三农工作的新使命。
2015年,在增粮增收的好势头上,三农工作如何既唱好“四季歌”,又奏出新旋律,本刊记者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新常态下的定海神针
《瞭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如何在连续增长下继续保持向上势头,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韩长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2014年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连续两年超过12000亿斤。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民收入增幅有望连续第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1以内。农产品供给充裕,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农机、农垦、农产品加工业稳定发展,全年农产品出口有望突破700亿美元。
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一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部门牵头或参与的年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迈出新步伐,种业、农垦、农村金融等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具体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内容:
一是推动政策创设和落实。在增加资金总量、优化项目结构上做文章,初步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坚持抓产粮大县、抓重点地区、抓主要品种,坚持科学应对严重自然灾害。
三是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推进园艺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强渔业水域生态保护。
四是强化科技装备人才支撑。预计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加快构建现代种业发展新机制,建立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突破100万。
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2014年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3%、99.2%和93.6%,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六是抓好农村改革任务落实。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流转合同签订率明显提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深化农产品价格和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参与东北大豆和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试验,配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