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风家庭农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40亩,农业机械帮了他的大忙,右图为李春风驾着久保田888收割机在收割 新民图表 叶聆 制图
养猪是家庭农场的稳定收入之一(资料照片)
李春风一家住进松江城区的商品房 王欣 摄
秋收时,两台农机包揽了原先10个人的活,稻谷全程不落地 (资料照片)
李春风,1979年出生,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没出过远门,马年岁末,居然三赴京城—参加全国家庭农场培训、全国乡村好青年授奖,春节前,更是捧回了“全国十佳农民”的大奖状,他不仅是来自“小农业”的大都市上海的唯一代表,也是其中年纪最轻的。
从年收入2.5万元的务工农民,到家庭年收入37万元的“家庭农场主”,李春光可谓实现了留在农村的“美丽梦想”,而他的范例,也为困扰农村生产多年的“谁来种地”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
回来帮老爸种田
当家庭农场主,老实内向的李春风过去想也不敢想。
职高机电专业毕业后,李春风也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去浦北的工厂当操作工人,每月工资两千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条件不好,娶本地娘子也不敢奢望。当时每户农家只有两三亩地,一年忙下来也不过1500元收入,种田只能做兼业,“农二代”大多想跳出农门。2005年8月,上海市农委曾经做过一个千户农民问卷调查,有一题是“你是否愿意子女从事农业?”,结果,选“不愿意”的达到100%。
为改变土地闲置抛荒粗放种植、解决农业因兼业而边缘化的问题,2007年,松江区泖港镇作为全区试点之一开始探索经营家庭农场。泖港镇地处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有历史记载唐朝就种植水稻。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曾是大队农机手,一直在村里务农,作为松江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承包了117亩土地种植粮食。那年春节回家过年,李春风看到父亲还在地里干活,两只手冻得直打哆嗦,“我就想我一定要回来帮他,我就把厂里的工作辞了。说实话当时心里也没有底。”
李春风为了早日进入职业农民的角色,边干边学,从春播、夏管到秋收,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不仅在从事农活的过程中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区农委组织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掌握农作物种植知识技能,成为远近闻名的生产能手和创新先锋。2009年,他带头执行区农委推广的“三三制”耕作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按照二麦、绿肥、深翻各三分之一的茬口布局种植秋熟作物;2011年,他又带头应用新农技、新农机,购置了1台拖拉机和1台收割机,并与邻近的农场主建立了农机互助关系;2012年父亲到龄退休,李春风子承父业正式当上了家庭农场主,他带头在承包的农田种植水稻采用机直播方式,减少人工支出的同时提高了种植效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水稻亩产达到625公斤,大大高于全区水稻570公斤的亩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