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长吉公路北线东行45公里,九台市龙嘉镇红光村的水稻田间,农机收割场面热火朝天。
资料图
“今天的阳光足、气温高,把田里水汽全蒸发了。从中午12点开工到现在,这一片‘长粒香’地块快收完了。”红光水稻农机化生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玉坤对记者说。
“这么大一块地,不到一下午的时间就收完了,进度怎么这么快?”记者望着眼前这片刚刚收获的地块问。
“现在,水田种植从种到收机械化已经成了大趋势,从收割、晾晒、烘干到包装上市,实行全程机械化。从9月17日开始收割,仅用了4天时间,就有新米包装上市。”马玉坤说。
红光水稻合作社创建于2007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70公顷土地,全村超过95%的耕地加入了合作社集中经营,年产水稻1900吨左右。目前,合作社仅育苗大棚就有51个,各种农用机械30余台套,其中水稻收割机10台、插秧机6台。
“咱们红光合作社从育苗、插秧就比别人家早,为的就是能让这鲜米赶在国庆节期间上市。”马玉坤抓起一把田埂上的水稻对记者说:“可别小看早抢出这几天,效益可是相当的好。”
抢收这么快,靠的是啥,当然就是这农机。在这里,每天10台收割机、10台货车齐开工,按照现在的进度看,10月10日之前合作社的水稻收割就能全部结束。
“种地想挣钱,必须成规模。加入合作社,能晾晒、能烘干、能包装,这就是咱和小型种植户的最大区别。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几乎都有我们红光合作社的大米出售。”说起这些,马玉坤言语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看这收成,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