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晒粮食,是收获季节的常见景象
7月26日,本报在一版刊发《3亩水泥地,晒70万斤小麦?》一文,报道了山东省种粮大户在粮食晾晒、仓储方面遇到的困难,引发广泛关注。据调查测算,因来不及晾晒、晾晒不当等因素,造成粮食虫害、鼠害、霉变、发芽,每年损失粮食5%左右,全省大约损失45亿斤。8月7日,省政府召开粮食干燥机械设备研发推广工作座谈会,就这一问题征集建议、探讨对策。
公路晒粮造成二次污染
打粮晒粮场一度曾是农村欢乐地。但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加之耕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专门的晾晒场所几近消失,粮食干燥问题越来越突出。“兖州的种粮大户跟我说,除了公路,真没地方晒。”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研究室主任王法宏说。
“发达国家,粮食从收到加工成食品,几乎都是不落地的,充分保证粮食安全。”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杜瑞成指出,在公路上晒粮,高温下,粮食会粘上焦油等附着物,有些能致癌。遇到下雨天,玉米霉变产生黄曲霉素,人畜食用后有害于肌体。另外,在公路上,还有汽车尾气污染。
“发达国家一头母猪平均生崽14头,我省只有7头。”王法宏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他说,很多饲料公司反映,粮食不卫生,易致母猪流产,有的饲料企业只好从外地购进玉米。
烘干服务难满“大户”需求
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所长骆林认为,粮食生产的耕、种、收环节基本上都已机械化,但粮食产后处理环节仍旧薄弱。发达国家95%的粮食实现机械干燥,我国只有1%。
我省是农机大省,规模以上农机企业近千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多数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干燥设施却是个例外。
“全国干燥机械生产企业约500家,我省仅占2%左右。进入我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粮食烘干机械设备,共50个厂家的159个烘干机型,没有一个是山东生产的。”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说。
目前,省农机局已经把粮食干燥机械设备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补贴比例约为机械价格的30%。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0个种粮大户新购置粮食烘干机39台,全省粮食烘干机械达到728台。
其中,淄博临淄区建成西齐、禾丰种业、齐陵太平村3处区域性粮食烘干中心,拥有粮食烘干机20台,日烘干粮食近千吨。
饶是如此,仍然力不从心。我省11万多家农民合作社中,从事粮食烘干业务的只有150家;供销社系统领办的合作社有8096家,参与大田托管的有3450家,但从事粮食烘干业务的只有9家。
机械化推广需各方合力
现在的烘干设备加上配套设施,一套400万左右,价格不菲。省供销合作社监事会副主任魏华建议,下一步可以研发适合千家万户的可移动的干燥机械,省供销社将积极参与干燥社会化服务。
“现在的机械用的几乎都是煤、油、汽等能源,污染和能耗都不小,我们应该发挥后发优势,研发使用绿色资源的机械,而且实现热风炉一体化和智能化。”骆林认为,干燥设备在国内市场很大,如果利用好山东的农机工业技术,完全可以抢占全国市场,培育农机新的增长点。
“新品种选育也很重要。”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登启说,要进一步推广小麦、玉米早熟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家赵振东建议,干燥机应与选粮结合在一起,干燥完了,杂质也没有了。
高明飞表示,下一步我省将加大粮食烘干机械补贴力度,提高烘干机械补贴比例,把附属机械设备也纳入补贴目录,拓展粮食烘干设备购置补贴范围。
同时,在我省鲁西、鲁南、鲁北等粮食主产区、渤海粮仓及千亿斤粮食高产创建田实施项目中,探索实施粮食烘干作业环节补贴;用于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资金,向粮食烘干环节倾斜,进一步调动农民利用机械烘干粮食的积极性。
我省还将加紧制定出台粮食烘干机械设备研发推广规划。“如果能建立起市场机制,干燥粮食主体和农民都有效益,公路上晒出的粮食不值钱了,这事就好办了。”杜瑞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