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且看温室大棚里的“私人定制”(图)
2014-02-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也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开始走向多样化、多元化。从最初的耕种玉米小麦等单一传统农产品(8.55, 0.39, 4.78%)走向瓜果蔬菜等现代多样化产品,不仅实现了产品的丰富性,而且提高了产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八里营乡大丁将村就是这个改革大军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中国经济网的记者,一起走进塑料大棚,看一下温室瓜棚中的“私人定制”。

“滑县万亩无公害瓜菜示范基地”标识牌。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志丽摄

农户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培育瓜苗。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志丽摄

  2014年2月4号,大年初五,立春。迈入“滑县万亩无公害瓜菜示范基地”的大门,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赫然映入眼帘,甚是壮观。走进最里层,就是种植大户袁天奉家的大棚基地,他们今天正好要培育甜瓜秧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甜瓜的育苗过程吧。

  走进大棚内,顿时感觉温度上升,像是呆在暖气房里一样。大棚内农户们热火朝天的忙活着,有种苗的、有洒水的,有条不紊,分工明确。“育苗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填土、种子,盖被(就是把打碎的木屑盖在种子上)、洒水、铺塑料薄膜,一步都不能少,而且顺序也不能乱。”户主袁天奉详细地向记者介绍到。只见地上一排排整齐的瓜托儿,一个格子里一个种子,果真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路走来,大部分温室大棚中的瓜果都已经生根发芽,可种植户袁天奉家却刚刚开始育苗,怎么落后这么多呢,不怕错过了育苗的最佳时间吗?“这都是别人安排好的,我们是最后一家,按要求只能现在才种”袁天奉笑着卖起了关子。为什么自己的瓜果种植却要别人做主,袁天奉的回答让记者一时摸不着头脑。原来,这些还没有开始种植的瓜果早已签了购买协议,特供给上海大型连锁超市。袁天奉解释说,这次签协议的一共有十家种植户,他们按照买方的要求在不同的时间依次种植,等瓜果成熟之后对方就会按照协议价格1.8元每斤来收购,就连种子的费用也是暂时赊欠,等瓜果成熟之后再从中扣除。除此之外,瓜果不能打膨大剂等激素类药物,更不能打农药,要完全保证瓜果的绿色无公害。这种“农超对接”的种植模式,不仅保证了种植户的利益,降低了风险,更使广大市民真正吃上了无公害的放心绿色食品,实现了瓜果界的“私人定制”。

  户主袁天奉介绍说,温室大棚里的温度要保持在38度上下,湿度是25度左右,这样才能保证种子正常的发芽生长。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温度较低,要保证瓜果的温度需求,必须要烧火加热才行。大棚中有一条长长的管道,热气通过之后,就可以提高棚中的温度。在育苗的最初阶段,天气寒冷的情况下,要烧三天三夜不间断才能满足需求。

  说起袁天奉,大丁将村无人不识,他俨然成为众所周知的种植大户。目前他已经有九个大棚,十几亩瓜田,年收入达到了二十多万。“每个大棚可以种植三季农作物,前两季一般是瓜果,最后一季是蔬菜”,说起温室大棚,袁天奉娓娓道来。有几年种植经验的他如今早已成为行家,对瓜果培育、种植、销售早已轻车熟路。

  据大丁将村村干部介绍,如今该村的温室大棚已达两万多棚,面积七八百亩。种植之初,为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每棚有三千元的补贴,随着瓜果蔬菜的畅销,种植户收益颇丰,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种植的队伍。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盖起了小洋楼,开起了小轿车,出行高峰时段,村口也会出现堵车现象。

  但是由于种植农户的逐渐增多,农产品产量不断上升,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瓜果蔬菜的销售价格逐年下降。像袁天奉这种有固定销量的种植户也只是少数,更多的农户们不知道把生产的农产品销往何方,也曾尝试过走出去引进来,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导致个别种植户出现产品销不出去,甚至亏本的现象。种植户们迫切希望能有更多的商家进来,能有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模式,使产品卖到更高的价格。记者相信,随着交通的逐渐便利,农产品一定能够打开更广阔的销售市场,种植户门的收入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29296-1.html

标签:农机 定制 私人 棚里

上一篇:湖南3亿元打造千家水稻现代农机合作社(图)
下一篇:新疆棉花精量播种机出口塔吉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