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农机进田“最后一公里”,机耕道的缺失可谓卡住了农业发展的“脖子”。记者采访发现,在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流向城市的背景下,大量留守农民种着无法用农机作业的田地,主要目的仅仅是保证自给,毫无积极性可言,田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
那么,拉通这“最后一公里”,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说,首先必须把这个法律规定落到实处,把机耕道放到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等的位置,拿出真金白银来“还账”,把机耕道建设纳入各地新农村基本建设范畴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中,统筹规划、同步建设。
同时,农村机耕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统一布局,必须有具体的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建议,从目前情况看,农机部门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对机械的使用性能较为熟悉,对机械作业道路的要求最为清楚,可明确由其牵头服务。
根据测算,每亩水田平均需要建设10米长左右的机耕道。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到底占用谁家的耕地来修建机耕道,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王罗方表示,如今惟有鼓励土地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由大户在内部协调占用耕地问题,才可在短时期内有效推动机耕道建设,而机耕道建设反过来又可促进规模经营和农机化作业。
机耕道“欠账”太多 许多地方农业机械下不了田
2014-01-17 来源:湖南日报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28667-1.html
上一篇:安徽一次取消35种拖拉机变型运输机产品目录资格
下一篇:湘产农机的千亿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