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牵牛,右手执鞭”的农耕场景在泉州种植业中虽已不多见,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却大有人在。“不是没试过国外进口的播种机,但用着总是不太顺手。”晋江市绿泉农业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王伟斌说,本地研发的农机“接地气”,采收完这一季胡萝卜,他打算试试晋江本地农机合作社自主研发的高精准播种机。
节省人力 控制采收期
从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开始,王伟斌2000多亩的胡萝卜种植基地里就活跃着近百个低头弯腰,“一个萝卜一个坑”进行播种的农民身影。
一个熟练工人纯手工播种的效率约为1亩/天,而一台播种机的效率理论上相当于10―15个工人,这意味着一名工人操作一台机器每天便可播种10亩―15亩。并非王伟斌舍不得投入成本购买播种机,他表示:“以前从韩国、日本进口过几台播种机,但播种的时候不是株距不准就是一个坑里多颗种子,不仅浪费,而且几颗萝卜挤在一起,不利于生长。”对于一罐10万粒装,今年市场均价高达八九千元的“坂田七寸”种子而言,一粒的成本就接近1毛钱,算起来的确有些浪费。
泉州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科教科肖主任认为,这倒不是因为进口播种机技术含量低,只是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因不同气候条件所产生的农艺差异,比如株距、行距的控制,农民用得很不顺手。
“最重要的是,农历八月初至九月的这段播种黄金期,播种每晚1天,收割时间就相差5―7天。”王伟斌介绍,处于生长中后期的胡萝卜,在短短一周时间里亩产量相差高达200―300公斤,“特别是在去年播种时间较前年晚的情况下,预计将在元宵节前后集中采收,但如果萝卜长势好,年前采收肯定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丸粒化” 保证出苗率
不过就在去年,王伟斌和他的合伙人有了新的发现。一家晋江本地农机合作社所研发的播种机,将在今年帮助王伟斌缩短胡萝卜播种周期,“我看过他们用自己研发的播种机种出的出苗率,种子精量播种程度高,基本都是‘一种一坑’。而且株距、行距能任意调整,自动‘开沟' 、’盖土‘,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基本就能放心使用了。”王伟斌兴奋地说。
由于胡萝卜种子呈扁平状,颗粒较小,光靠播种机还不够,与播种机配套的还有一项技术,业内称其为“丸粒化”,也叫做“包衣”,即在种子外包裹一层添加有生长剂、防病虫害药物等的物质,以降低播种难度,提高出苗率。据肖主任介绍,在国内,“包衣”技术虽曾用到,但由于没有精准性播种机匹配所以没有大力推广。
经过去年2000多亩的种植测试,该播种机的技术研发负责人、晋江市万顺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洪辉格告诉记者,该“包衣”播种过程的失误率仅为万分之五,即每播2000颗种子,大概有1颗存在误差,“目前合作社自主研发的播种机、’包衣‘机和’包衣‘的配方都在申请国家专利。”
“去年播种季来临前机器还来不及批量生产,我们自己的基地也只有1/3用到了播种机。从今年开始就能为种植户提供连人带机器的播种服务了。”该合作社理事长李清林介绍道,纯播种的价格大概是150元/亩,“包衣”播种的价格不会高于250元/亩,后者跟现在纯人工播种一天的工钱差不多。不过由于担心机器被仿造,目前该合作社只打算提供播种服务,暂不考虑出售播种机。
即便如此,已经实地考察过机械播种的胡萝卜出苗率的晋江种植户很心动,“今年我打算所有的胡萝卜基地都用本地研发的机器播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