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最高峰每吨卖12万元,到2009年一季度暴跌至1.9万元/吨,一种叫做草甘膦的除草剂让众多中国企业损失惨重。草甘膦最初由美国著名的孟山都公司开发。这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对杂草和作物均有伤害作用,因此主要用于道路、高尔夫球场以及转基因作物的除草。由于国际的转基因作物对此需求巨大,我国的草甘膦主要用于出口。
2008年上半年油价的飙升迫使美国大兴生物能源(主要原料是玉米和大豆),从而导致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进而拉动草甘膦需求。由于行业门槛较低,国内大小草甘膦企业遂纷纷扩产。不料油价暴跌后,生物能源迅即归于平淡,草甘膦就此供大于求。很多企业迅速走向亏损甚至破产。
草甘膦回暖态势明显
行业持续低迷了3年之后,近半数草甘膦企业被淘汰出局。随着产能收缩、原材料价格上涨,目前草甘膦价格已经从低谷逐步反弹。
公开的监测数据显示,从2012年草甘膦价格的总体走势看,95%草甘膦原粉价格一季度上涨近5%,至2.53万元/吨;4月份略回调;5至6月进入销售旺季,价格重回高位,6月下旬市场开始出现“有价无货”的局面。目前,草甘膦价格最高均值达到2.6万元/吨。部分厂家对7月份市场持乐观态度。
某大型企业长期从事草甘膦出口和原材料采购的负责人王经理告诉记者:“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受原材料价格的推动,草甘膦的价格就开始走出低谷,由最低的1.9万元/吨涨至现在的2.6万元/吨,市场上的库存已经消化完毕。但是由于原材料涨价厉害,草甘膦的毛利率还是微乎其微。”
据悉,草甘膦的原材料大体有三种:二乙醇胺、三氯化磷和亚氨基二乙腈。它们的最终原料分别是石油、黄磷与天然气。
生意社化工分社草甘膦分析师孙明明预计,2012年下半年草甘膦价格将以高位震荡为主,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变动。7月中旬,货源紧缺现象或将得到缓解,黄磷价格未来仍有下跌可能,草甘膦的利润空间有望进一步好转。
兴业证券6月的一份研报显示,尽管近期草甘膦开工企业数量及企业开工率有所提升,但由于需求较强,企业订单增加,市场货源供应相对紧张,推动草甘膦价格稳中有升。目前主流生产企业在手订单较为充足,而部分产能未退出的小厂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以及环保治理压力,在此价格下尚无法开工。预计短期供应偏紧局面将持续,草甘膦价格有望维持相对强势。
太平洋证券也认为,草甘膦产品供应紧张,短期内价格有继续上涨势头。
来自供应商的消息也证实了草甘膦确实在小幅回暖。国内最大的亚氨基二乙腈供应商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卢经理告诉记者,进入2012年,重庆紫光每月供应量同比有所增长,价格也涨到1.15万元/吨,比最低点涨了15%左右。卢经理同时认为,草甘膦的需求还将逐步加大,因为转基因作物的扩产是大势所趋。
市场回暖的迹象也得到了另一家供应商四川省天然气化工研究院的认可,其销售负责人彭经理表示,“公司今年以来累计销售亚氨基二乙腈差不多近1万吨,比去年略微多一些,整个销售量还是可以的。”
环保压力抬升行业门槛
国内大型农资商贸流通企业辉隆集团瑞美福农化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汪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草甘膦10%水剂在今年年初禁用,原粉的需求量现在很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草甘膦价格的上涨。此前,95%原粉在生产中会产生废水,其中约含4%-5%的原粉,这部分被多数商家用来生产10%水剂,大概在1800元/吨到1900元/吨。如果量大的话,10%水剂的销售收入就已经很客观了。现在呢,10%水剂不仅禁用,还要动用巨额资金投入到环保上,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投入成本,这一损失和一投入,差不多每吨要多3000多块成本,今年年初价格在22000,现在上升到26000是必然的。而且我觉得下一步草甘膦的价格还会上涨。”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人士指出,国家即将禁止百草枯的使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将刺激市场对草甘膦的需求。百草枯和草甘膦一样都属于非选择性除草剂,但它对人体有致命的伤害,所以必须禁止。
汪经理称,公司上半年国内草甘膦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可见回暖态势很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出台的《“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药企业数量要减少30%。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集团,培育2-3个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美国继续推进生物能源战略
美国的动向也值得重视。最新信息显示,美国并没有放弃生物能源战略计划。7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为鼓励生物燃料的研发,美国政府将继续投入6200万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用于加速生物燃料的研发,这种生物燃料将最终取代军事、民航和船运所消耗的柴油和航空燃油。
一位长期从事新能源投资的创投公司合伙人表示,“生物能源对于美国来说意义重大。在保证不对环境进行严重破坏,成本也能不断降低的前提下,生物能源是一个很好的燃料。而且通过研究这种能源,美国也可以推广其生物能源技术,这无疑也有一种战略意义,今后各国一定会争相推广。”
可以预计,生物能源技术的推广、转基因作物面积的扩大,将继续拉动草甘膦的需求。就此而言,国内优势的草甘膦企业或许已走过最黑暗的日子,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