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又名稻热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凡是栽培水稻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发生的特点,旱稻重于水稻,粳、糯稻重于籼稻,山区重于平原,广西及中南、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旱稻重于晚稻。
一、症状识别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1、苗瘟 在秧田发生。根据秧苗受害时期又分苗瘟和苗叶瘟。苗瘟一般在三叶期前发生在秧苗叶片上,其症状与本田叶瘟相同。 2、叶瘟 在本田叶片上发生。因气侯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表现有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等四种病斑类型。
Ⅰ、慢性型:是叶瘟常见病斑。典型病斑梭形或纺锤形,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由三圈一线组成,最外圈为中毒圈,淡黄色,内圈是坏死圈,褐色狭长,中央崩解圈,灰白色,病斑中央连外圈的叶脉变为褐色线,两端延伸至健部组织,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灰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出现在成熟稻叶上。
Ⅱ、急性型:病斑暗经常色,椭圆或不规则形,病部密生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在感病品种上出现,尤其在适温、高湿,有利发病的气侯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稻株嫩绿叶片最易发生。急性型病斑发展很快,它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若天气转晴,气候干燥,或药剂防治后,则急性病斑转为慢性型。
Ⅲ、白点型:此型病斑较少见。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叶上。
1、节瘟 病节初生褐色小点,病斑逐渐环状扩大至全节,病节变为黑褐色。潮湿时,病节上产生灰褐色霉状物,后期病节组织破坏,凹隐缢缩。病株易折断、倒伏。一般多发生在穗颈以下第1-2节。
2、穗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或枝梗上,分别称为“穗颈瘟”、“穗轴瘟”和“枝梗瘟”。病斑初期呈黄褐色水渍小点,病斑不断扩展,围绕穗颈、穗轴或枝梗,最后成为灰色或灰黑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穗颈发病早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水稻螟虫造成的白穗相似,只是穗轴上无虫孔,穗子在穗颈病部弯垂,后期可在病部折断,同时穗颈病都有灰色霉状物而区别于螟害。发病迟的稻穗秕谷粒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局部枝梗发病,造成“阴阳穗”。
3、谷粒瘟 发生在谷粒颗壳或护颖上。谷粒上的病斑变化较大,其中以在乳熟期症状最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常产生灰绿色霉状物,随着谷粒的黄护颖染病,病斑淡灰褐色或黑色。
二、防治方法
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各地稻瘟病菌小种类型和区系分布极为不同,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措施。最理想是选用丰产性好的广谱抗性和水平性品种。还可以使用农艺性状相同而抗源不同的多系品种或不同抗源类型的抗病品种或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搭配或轮换种植。切实注意在抗性丧失前更换种。
2、减少菌源
Ⅰ、及时处理病草的病谷:秋收后,将病草、病谷另行堆放,不要堆在准备明年作秧田的附近;不用病草搭棚、捆秧把及催芽盖种。病草先用,病谷先吃。
Ⅱ、种子消毒:
(1)用85%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300-500倍稀释液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浸种消毒。 种子用清水预浸24小时,捞起滴干水,选上药一种浸种,早稻浸24小时,晚稻浸12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
(2)2%福尔马林消毒 用清水浸种子24小时,晾干后进行药剂浸种或闷种消毒。浸种消毒办法是将谷种浸入2%药液3小时。消毒后种子洗净再催芽。一般而言,气温在20℃以下采用浸种,气温在20℃以上用闷种消毒法。
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 抗病良种须良法栽培,其优良性状才能得到发挥。
在栽培措施中,尤以水肥管理对防治稻瘟病作用较大,原则上要求合理施肥、科学用水。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足,追肥早,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前期浅灌、够苗晒田,含苗晒田,含胎抽穗复浅水,以后保持干干湿湿的管水方法。总之,根据水稻品种特性、耐肥程度、生育期、天气、肥料、土质等综合考虑。
4、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综合防治中重要的辅助措施。防治苗叶瘟或叶瘟要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及时扑灭发病中心;防治穗瘟要分别在破肚和齐穗期各喷一次药,若长期阴雨连绵,水稻生长嫩绿,叶上不断有新病斑出现,以及多雾多露地区可在灌浆期再喷药一次。 Ⅰ、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喷雾。这种药是目前国内外著名预防性内吸杀菌剂;广西农科院试验证明,三环唑耐雨性强,内吸效果快,喷药后1小时遇雨不用补喷。三环唑以其持效长、用量少、防治效果佳而优于其他稻瘟病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