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分析稻田恶性杂草种类发生特点、形成原因、危害现状并进行科学防除,对提升稻田杂草综合治理水平至关重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稻农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稻田恶性杂草有8种:杂草稻、稗稻、水花生、莎草、稻李氏禾、野慈姑、千金子、马唐。其突出共性是抗逆性强,与水稻竞争水分、养料、空间激烈,造成危害大,难防除。
杂草稻(Oryza satiua),又名野稻、杂稻、再生稻。
形成原因:(1) 与水稻伴生性强且极为相似,被视为双胞胎,难识别,难拔除,难利用化学措施防除。(2) 具野生和栽培双重生长习性,适应性强,根深叶茂,生长特别旺盛,成穗率高,成粒数多,繁殖系数高。(3) 水稻直播面积越来越大,粗放的田间管理模式,使杂草稻种子安宜越冬,翌年发生基数高。(4)目前尚无凑效除草剂。
分布与危害:杂草稻为全球性草害,已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高度重视,我国稻区均有分布,江苏省是重灾区。杂草稻发生区平均减产10%,重者绝产。混有杂草稻种子(红色)的稻谷,严重影响品质,价格明显下降。
防除措施:(1) 秋耕能减少越冬基数,土层深翻30厘米时,杂草稻出苗率约降低50%。(2)灌水有助于防除,水层深达5厘米以上时,极不利于其发芽出土。(3)移栽水稻田种植方式,是目前综合控制杂草稻最有效措施,能显著降低其成苗率,抑制株高,减少叶面积,减轻生物质干重。
稻稗(Echinochloa zetayensis),稻稗为稗草属一种,发生在稻田的稗草属还有水稗(E.crusagalis),长芒稗(E.caudata),无芒稗(E.mitis),两来稗(E.zetayensis),孔雀稗(E.pavonis)等。
形成原因:(1) 稻田稗草种类多又混合发生,发生时间长,密度大,群落结构复杂,给防除带来很大障碍。(2) 稗草与水稻伴生性强难采取有效防除措施。(3) 潮湿与多水的稻田生境条件,为稗草生长与危害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4) 长期连续应用同类或同种药剂,致稗草已明显产生抗性,如二氯喹啉酸防效明显下降。(5)在多种稗草中,稻稗最难防除,用药种类、用药量需倍加注意。
分布与危害:稗草类广泛分布国内外稻田,有些种类也发生在旱田作物。稗草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0%-30%。
防除措施:(1) 除稻田稗草可用药剂种类多,如乙草胺、丁草胺、丙草胺、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仲丁灵、敌稗、二氯喹啉酸、噁唑酰草胺、禾大壮、嘧啶肟草醚、五氟磺草胺、莎稗磷、双草醚等。(2) 化防稗草已经出现严重问题需应以重视: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在南方稻田可以适量应用,北方稻田很易出现药害,莎稗磷恰相反,在北方稻田能应用,在南方稻田很易出现药害。稗草对二氯喹啉酸已产生明显抗性,药效急剧下降。氰氟草酯、双草醚、噁唑酰草胺、嘧啶肟草醚是目前防除水稻田禾本科杂草的一些高端药剂,但第一特效防除靶标不是稗草只是兼除。(3) 综合应用效果表明丁草胺、丙草胺、二甲戊灵、仲丁灵进行土壤处理防除稗草效果好,安全性高。五氟磺草胺是目前茎叶处理防除稗草最好药剂,一是对各种稗草都有效,二是对水稻安全,三是使用时期、适用量幅度宽,稻农易操作。
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名空心莲子草、空心苋等。
形成原因:(1) 抗逆性特强,具四不怕。不怕冻,0℃时地下部仍存活生长。不怕盐,在10%盐水溶液或30%浓度的流动海水中仍能存活生长。不怕酸与碱,适应pH值5-10范围内。不怕脏,在水质混浊,少氧厌气发酵,排放H2S和甲烷的污水中仍茂盛生长。(2) 繁殖力极强。水陆两栖多年生宿根,匍匐茎发达,节外生根,茎节端可萌生成株再侵染,生物量在41天可翻一倍。(3) 特效除草剂少,人工拔除困难。
分布与危害:原产南美洲,上世纪30年代由侵华日军引种到上海郊区栽培用作养马饲料,现已传播至南方多省市稻区,并从田埂蔓至田中,可造成产量损失高达63%。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旱田作物,影响水流,污染水源和传播多种病原菌、寄生虫。
防除措施:(1) 在水稻生长期,防除田埂水花生用草甘膦、草胺膦带喷雾罩定向喷雾,因含量和剂型不同, 666.7m2用有效成分:草甘膦90-120克,草胺膦80-100克,20%氯氟吡氧乙酸EC80-110毫升,后者还能全田喷雾,是目前既能有效防除水花生,又对水稻安全的唯一药剂。(2) 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灭草松、二甲四氯对水花生都不能有效防除,且二甲四氯如使用不当还易产生药害。(3) 水稻空茬时可用多种灭生性除草剂加大用量防除。(4) 密度小时可人工拔除。(5) 有条件者可进行放鸭生物防除。
莎草,稻田莎草为一类,属莎草科(Cyberaceae),国内水田有4个属30余种,常见种有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异型莎草(C.difformis),香附子(C.rotundus),高秆莎草(C.exultatus),牛毛毡(Eleocharis acicularis),茧蔺(Scirpus juncoides),扁秆蔗草(S.pianiculmis)等。
形成原因:(1) 传播途径多,具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尤以地下深根和球茎繁殖,缺少有效防控措施。(2) 稻田莎草种类多,复合重叠发生,生育期交错,难以做到对每一种都适时用药。(3)茎秆直立无节光滑,除草剂难以粘着和渗透,降低防效。
分布与危害:莎草类分布世界各地,我国稻田均有发生危害,有些种类亦危害旱田作物。受莎草危害,水稻减产达20%以上。
防除措施:除药剂666.7米2用药量,土壤处理:30%莎稗磷EC60-80毫升,南方稻田易产生药害,不推广应用。茎叶处理56%二甲四氯钠WP60-80克,注意不能用量过大或用药期偏晚。48%灭草松AS180-220毫升。75%氯吡嘧磺隆WDG6-10克,能内吸渗透至地下根或球茎,将其彻底杀死,近年试用推广是目前最有效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