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为提高水稻产量,不断发明和改良农具的历史,而新农具的发明和改良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且各个民族的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分别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水稻生产农具,去了解我国水稻农耕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农具应该是出现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也就是说,人类在发明农业之前发明了农具。这类农具就是采集用的工具,如采集野生稻穗时所用的石刀、河蚌壳刀等。还有加工野生谷物时所利用的石磨、石棒等都出现在、原始农业之前。
这里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农具,其中不乏一些可以说是农具活化石的独特农具。
摘禾刀
现在贵州山区的苗族农民在收割香糯时广泛使用的摘禾刀,其形状是半月形,由薄薄的木片做成的半月形器形的凹面上镶嵌着锋利的刀片,并在接近弓面的地方穿着一个小孔,孔里系着麻绳或棕榈绳等绳圈,在收割稻穗时把摘禾刀套在手上,便于劳作。除了苗族以外,侗族、瑶族等民族在收获糯稻时也使用摘禾刀。这种在收获时只割稻穗的刀具以及收割方式普遍存在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
耒耜
在我国古代神化传说中,神农氏发明了耒耜。“神农氏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农政全书)
元代王祯《农书》曰:“昔神农氏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农具虽多,皆以耒耜为始。”
《说文》曰:耒,手耕曲木从木推手。
良渚文化的农具
良渚文化时期已从耒耜耕地发展到用石犁耕地。这是水稻农耕的一大飞跃。 人拉犁 耕田经历了耒耜耕田;人拉犁耕田;牛耕各个阶段。还有人踏耕、牛踏耕等。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和苗族农民在陡峭的梯田里还在利用人拉犁耕田。
翻锹
翻锹是水族人带进贵州的翻土农具,后来周围的其他民族,如苗族也开始使用这种适合在梯田里翻耕土壤的农具。翻锹的结构类似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农氏发明的耒耜。翻锹用弯曲的木头制作,其前端镶有铁铲,另外在其一侧下面插上用来脚踩的木叉,其顶端为T字型把手。翻耕时,两手紧握把手,用脚把翻锹踩入土壤中,然后用力往一边翻开就可。其效率比想象的要高得多,非常适合在陡峭的梯田中使用。所以在贵州东南部梯田较多的山区,翻锹这一古老的农具使用非常普遍。原来传统的翻锹前端没有铁铲,只是把坚硬的木头削成铲子状。给翻锹镶铁铲是近代的事情。翻锹基本保留了神话传说中神农氏发明的耒耜的形状、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原始的农具,可以说是水稻生产农具的活化石。
动物踏耕到人力脚耙
从江县加勉乡乌俄村(全部为苗族)村民在耕种梯田时使用的一种古老农具——脚耙。如今,在贵州黔东南从江县加勉乡一带农村还能看到“踏耕”风景。在插秧之前,农夫用两脚分别踏在长方形木条框上面,随着脚步的挪动,把稻田的泥土踩细、整平。在原始稻作农业的初创时期,还没有发明耕地农具的人们曾经利用水牛、大象、麋鹿等踩田,以达到耕地的目的。后来发明了人穿在脚上踩踏就能捣碎烂泥的农具——脚耙。
河姆渡遗迹中发现水牛骨遗存。这些水牛与原始农业的牛踏耕也就是牛踩田有关。在古代,人们从水牛滚塘得到启发,发明了牛踏田、象踏田以及人踏田等水稻耕作方式。原来,我国云南的哈尼族、傣族,海南岛的黎族都有踏耕传统。再往远的说,踏耕可能是我国古代百越民族的传统耕种方式。
翻车
翻车又名龙骨车,是水田灌溉农具。《魏略》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田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马钧为曹魏扶凤人)。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设机引水,洒南北郊路。则翻车之制,又起于毕岚矣。翻车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手摇翻车、脚踏翻车。(农政全书);后汉书中记载,公元189年,张让叫毕岚制作翻车、渴乌。渴乌是利用虹吸法汲水的扬水器械。
于二世纪由中国发明的龙骨水车是目前世界上所有链条工业技术系统的祖先,这一技术的发明比西欧早1500年。
龙骨车的分布
西面到泰国、柬埔寨,中国江南、云南地区,日本都有龙骨水车的分布。
水碾
水转碾也。《后魏书》:崔亮教民为碾。
水碓
《通俗文》云:水碓曰翻车碓。杜预作连机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