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稻”亦有道】技术 水稻的产量形成
2014-01-03   来源:新农资360网   

(一)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每穗粒数(每穗颖花数)、成粒率和粒重四个基本因素构成。这四个产量因素是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形成的。

1.穗数的形成 

      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是由株数、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三者组成的。株数决定于插秧的密度及移栽成活率,但其基础是在秧田期,必须育好足够数量的健壮秧苗,并在插后返青快、分蘖早。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是在分蘖期。在壮秧、适宜密度的基础上,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便取决于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一般分蘖生出早,成穗的可能性大,穗粒重也高。促使分蘖早,保证在有效分蘖期达到适宜的茎蘖数,提高分蘖质量和成穗率,是分蘖期管理的主攻目标。

2.粒数的形成 

      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是在长穗期。在幼穗分化时,如果养分不足,则每穗粒数减少;在幼穗形成后体积迅速膨大过程中,如果养分不足,常会中途停止发育,形成败育小穗,茎秆亦软弱易倒。所以,培育壮秆大穗,防止小穗败育是长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  

3.成粒率和粒重的形成 

      决定成粒率、粒重及最后形成产量的时期是结实期。水稻的成粒率和粒重是由谷粒大小和成熟度所构成。子粒大小受谷壳大小的约束,成熟度决定于灌浆物质的供应状况。水稻谷粒中的灌浆物质主要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如果叶片早衰或贪青徒长,或遇到不利的气候因素,就会影响子粒的成熟度,造成秕粒,降低产量。因此,提高成熟度,促进粒大、粒饱,防止空壳秕粒,实现高产和优质,是结实期栽培的主攻目标。

(二)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光合产物,其余是根系吸收的养分。从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的角度看,产量形成过程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过程。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群体所积累的干物质越多,并且分配到稻穗部的比例越大,产量越高。水稻一生中干物质积累经历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过程。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分配中心是营养器官,即叶片、茎鞘和根;中期分配中心开始向穗部转移;后期的分配中心是生殖器官。穗的干物质既有新合成的部分,又包括抽穗前贮藏在茎鞘中的养分再分配到穗中的。

(三)理想株型与高效群体

      叶色指水稻叶片颜色的深浅,即所谓的“黑”和“黄”变化,可以反映稻株的生理状态。叶片颜色变化比叶鞘大,因此常用功能叶片和叶鞘颜色作为比较与判断代谢类型的标准。

      长势指稻苗的生长速度,如分蘖迟早、分蘖多少、出叶快慢、发根强弱等。

      长相指稻株生长的样子,如叶的披挺、根群形状、植株形态及群体结构等。

      理想株型的水稻苗期和分蘖期根系发达,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拔节后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半矮秆,抗倒伏;抽穗灌浆期穗直立或下垂,通风透光好,根系活力较强,叶片不早衰,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多;源、库、流协调,产量较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9-128564-1.html

标签:水稻,稻田,大田,

上一篇:【“稻”亦有道】技术 水稻病虫害入门之纹枯病
下一篇:【“稻”亦有道】技术 水稻的需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