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为住,抽穗后主要沿稻秆表面向上部叶鞘、叶片蔓延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由于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也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发现病株。
防治上可以从以下方面注意:
1、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2、选用良种,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4、唑类杀菌剂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较长。唑类杀菌剂对水稻体内的赤霉素形成有影响,能抑制水稻茎节拔长,在水稻上部3个拔长节间拔长期使用,特别是超量使用,可能影响这些节间的拔长,严重的可造成水稻抽穗不良,出现包颈现象。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这两年应用到水稻纹枯病上的杀菌剂,效果较好。另外在产量方面,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系统性的增产作用比唑类单一的增产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