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东北地区春季遭受严重的低温春涝,大部分地区大豆播期推迟7-10天。6月下旬到7月上旬温度偏高,大豆生长加快,但生育进程仍比常年晚3-7天。夏季一些地区多雨、温度偏低,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针对当前大豆苗情长势和天气因素影响,应加强田间管理技术。新农资360小编具体为您介绍:
该意见共5个部分,除了及时排水防涝、中耕除草促生长、叶面喷肥促早熟、及时收获减损失外,防治病虫害被列为重中之重。
意见指出,多雨或干旱天气都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大豆中后期要重点防治好“两虫三病”:
一是防治好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田间大豆长势良好(已封垄)地块,使用80%敌敌畏乳油1.52—25千克/公顷,用400—500根高粱或玉米等秸秆蘸药,均匀插于垄台上。大豆田间长势一般的地块,宜选用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乳剂加水稀释1-2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稀释2000倍常规喷雾进行防治。防治初孵幼虫选用2.5%溴氰菊酯或20%杀灭菊酯等菊酯类杀虫剂进行常规田间喷雾防治,将药液喷在植株冠层以下茎秆及豆荚上。
二是防治红蜘蛛。持续干旱红蜘蛛繁殖速度快,为害重。为此点片发生时就要及时防治。可用48%毒死蜱乳油1500毫升/公顷与生物农药1.8%阿维菌素300毫升/公顷混用喷雾,或15%扫螨净乳油3000倍液,5%霸螨灵悬浮剂1000-2000倍液喷雾。
三是防治霜霉病。温暖高湿的环境下,容易发生大豆霜霉病。用药剂58%瑞毒霉锰锌6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喷施。五是防治根腐病。田间湿度大容易发生大豆根腐病,为此雨后要及时散墒排湿,拔除病株(单独处理埋入土中),以防蔓延。
四是防治灰斑病:农药网了解到,在大豆鼓粒期,天气多雨,气温较高,有利病原的产生。尤其是沿江河湖泊、地势低洼、小气候湿度大,更有利于发病。当大豆30%出现灰斑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为1500克,施药1-2次,间隔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