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内,我们营业收入要突破10亿元。”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植物龙)董事长吴朝育,在1月8日公司2016全国战略经销商高峰年会上许下了新年愿望。
吴朝育豪言壮语的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营收数据、战略大品和战略方向做支撑。据了解,植物龙自2006年开始,业绩连续10年正增长,截至目前已增长16倍。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其经营业绩同比增长36%;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高栏港新厂区全部竣工即将投产,该厂区可形成年产原药1000吨、年产制剂12000吨、年产值8亿元的生产能力。
2015年,植物龙获得了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单位荣誉称号。2016年,植物龙依战略方向,大举进军全程植保、土壤治理、生物技术三大领域,继续往生物技术产业转型,按自己的步骤重构中国农业生态系统。
吴朝育表示,基于无农药、抗生素残留用蚕沙生产的“上蚕力”生物肥,已不仅仅是有机肥。“肥力好只是它的效果,它改良土壤的生态效应才是我们追求的。2017年我们要推出土壤污染修复全套解决方案。”
据了解,蚕沙是养蚕过程中由蚕的幼虫所排放的固体粪便和食剩的残桑以及蚕座中的垫料的统称。蚕粪干物质含有机物77.68%-81.15%,氮(N)2.97%,磷(P2O5)1.03%,钾(K2O)3.52%及其他微量元素,是理想的有机肥原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桑园面积近1500万亩,每年产生的蚕沙总量达450多万吨。
“我们围绕蚕沙堆肥的不同阶段,开展了耐高温、解磷、解钾以及植物病原拮抗菌株的分离、纯化、鉴定工作,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菌株,提高目标菌株的功效,把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0%。由于筛选的功能菌株均从蚕沙中分离得到,相容性较好,其在土壤中形成的优势菌群,能抑制有害菌繁殖。”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廖森泰介绍了“上蚕力”生物肥研发关键。
“植物龙尊重科技创造,也有战略眼光。”廖森泰表示,科研人员最大的成就感,在于研究的成果能够得到企业的生产和推广。植物龙正计划将生物菌肥打造成一个替代传统化肥、活化土壤的蓝海产业。
植物龙年会现场,一款由植物龙与广东省农科院联合开发的蚕沙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天蚕优地”受到全国经销商围观。这款肥料的特点,在于含有独家发现和提纯的蚕沙内生高活性微生物菌种,能活化土壤中氮磷钾,提高肥料利用率,集土壤治理和生态肥料功能于一体。
“中国土壤治理市场是一片广阔的商业未知之境,政治意志和企业行动莫测,潜力巨大,前路艰辛。重要的是:我们要认准未来机会,要集成最优技术,要敢于有所突破。”吴朝育表示,2016年将聚焦两广核心市场,安排推广人员,带上线虫检测和土壤治理技术服务包,到各地投入1000次试验示范,另在云南、山东、四川等战略大区各投入200次示范推广。
更多农药企业,请关注新农资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