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公共食品安全,不能仅靠种植户的道德自觉,还应有法律兜底。剧毒、高毒农药对人体危害大,而蔬菜、瓜果、茶叶又是家家户户日常生活的消费食品,因此,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尽快出台一些地方法规,对那些滥用、乱用高毒农药进行约束和管理,以确保百姓的餐桌安全。
在民众日益关注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农药减量已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中国作出了上述承诺。7月19日,农业部宣布将启动课题研究,探寻农药减量的合理模式与路径,科学绘制中国农药减量路线图。
今年上半年,农业部为此做了诸多工作。1月16日,农业部办公厅下发《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要求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力争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试点范围。
同月28日,农业部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3月17日,农业部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这一行动。
在7月的课题研讨会上,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称,中国实施“农药零增长”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已经具备。这包括:绿色防控理念不断深入,统防统治技术体系初步构建,药械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种子处理、土壤处理、生物防控技术加快应用,以及环保型、缓释型和低用量农药产品快速增长。
单位面积用药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作为农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之一,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农业林业作物的病、虫、草、鼠和其他有害作物,调节植物生长。在二级分类中,农药分为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三类。在三级分类中,则是更为具体的原药和制剂。
从产业链来看,现代农药行业是立足于化学农药的制造产业,行业上游是农药制造的原材料,比如黄磷、液氮等无机原料和甲醇、三苯等基本有机原料,下游是应用农药的农林牧业和卫生领域。总的来说,处于化工产业链的末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年增产。进入新世纪,从2003年至去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十一连增”,这其中,化肥和农药功不可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3年,中国农药产量由69.6万吨增至319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3.53%。这与粮食总产量的连增趋势相吻合。
自1990年以来,中国农药原药和制剂的发展速度加快,产量不断增长。2007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药生产国。2014年,中国化学农药原药(折百,即按百分比含量)产量达374.4万吨,同比增长17.4%。
不过,因为国内农药使用量基本稳定,增长部分主要依靠出口来消化。1994年,中国成为农药净出口国。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口农药116.1万吨,同比增长6%,占生产总量的31%。
至于国内需求的旺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如果病虫害不防治,就会造成大幅度减产。不可否认的是,农药仍然是目前“从病虫害口中夺食”实现增产最有效的措施。
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周喜应去年的论文《浅谈我国的农药与粮食安全》,通过防治病虫草鼠害等植保措施,中国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00亿斤左右,占总产量的15%以上,相当于增加1亿多亩耕地出产的粮食。
另一方面,为满足人口增长以及谷物深加工产业的粮食需求,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但因农药施用不科学,再加上病虫害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第一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中国的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用量已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这是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冯培恩提供的数据。
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是当前农业病虫防治中的突出问题。据统计,近5年全国农药用量都在31万吨左右(折百),制剂100多万吨,农药利用率为35%左右。“控量提效”成为农药零增长的必要措施。
公开资料显示,从结构上看,杀虫剂在中国所用农药中占的比例明显偏高;从作物上看,蔬菜、果树用药明显偏多,水稻用药量大;从地区上看,南方用药量大,北方作物单一,病虫害也轻一些,用药量相对较少;从使用上看,农民用传统的小喷雾器打药浪费严重,农药利用率低。
曾衍德说,从这一局面看,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难度不小。
减量、高效低毒成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化学农药的“双刃剑”特性逐渐显现。
尽管农药能防治病虫草鼠害、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缺乏专业培训的农业从业者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直接导致了农药滥用,害虫抗药性加大、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农药残留超标及农业生态污染,直接威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
寻求农药减量、发展低毒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已是全球趋势。在国际上,欧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立法开展农药减量行动,其2006年农药减量计划更是成为强制性政策。在中国,科学用药、减量用药也成为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一。食品安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低效的农药多用、滥用模式,必然向高效、绿色、环保方向转变。
跨国农药企业先正达的中国区企业事务总监朱庆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实行农药零增长战略,是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对上游的农药企业要求越来越高,能鼓励企业花更多的力气推进科技创新,研究更多、更有效的产品。
他说,个人理解,就是在植物保护界,逐步淘汰高毒农药,更多地应用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农药产品,为作物提供整套的作物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不过,农药如何既减量又控害呢?这就需要推广农药减量技术。比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农药替代品。2014年,农业部在全国31个省份组织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10种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农药减量控害效果显着。
统防统治,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农药、统一防治技术”。统防统治是近年来兴起的农作物植保方式,比起“代防代治”(农民自己买药,然后花钱雇佣机防队员进行防治)、“阶段性防治”(当突发严重的病虫害时,农民请人防治)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切实实现减量控害。
绿色防控,是指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目的,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各地统防统治的试点结果显示,一般大田作物每季减少用药1~2次,园艺作物每季减少用药3~4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30%。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敌种群数量明显上升。示范区亩增产8%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50~200元。
想要降低农药残留,首先必须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如何让中国的中小经营农户做到科学安全用药,需要依靠培训教育。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任筑山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培训教育大部分的农业经营散户极为重要。立法禁用高毒农药虽然容易,但地方要是不当回事,就不可能执行下去,搞到最后还是教育问题。
据农业部调查,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80%以上由农民自己完成。农药的安全使用情况堪忧,农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浪费了30%以上,65%以上农户喷施农药没有保护措施,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危害的事故时有发生,30%多的农户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农药中毒。
去年4月,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中化农化有限公司、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37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委员会,开展多期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培训班,深入乡村指导农民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2014年,全国农技中心与先正达及植保(中国)协会合作,在江苏、安徽、山东、四川等15个省份举办了600多场安全科学用药培训班,培训农民近3万人,发送资料3万多份,安全施药防护衣、防护面罩两万多件(个)。
生物农药暂难取代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的劣势也在逐渐凸显生物农药的价值。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
因为用可再生资源加工制造,无合成的化学活性成分和化学残留,生物农药被视为环境友好型产品,在防治病虫方面具有低毒、高效、安全的特性。在国内,生态有机种养殖区、出口农产品企业、新型生态农庄和绿色防控基地等,纷纷寻求生物农药解决方案。
一边是法律越来越严格,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另一边是政府扶持,国务院2013年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占总产量50%以上,高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须下降至3%。
隋鹏飞曾对媒体表示,目前高毒农药在国产农药中的比重不到1.7%,10年前接近30%。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低毒和微毒农药产品已达到75%以上。他说,“零增长”主要指的是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鼓励多用生物农药。但化学农药被生物农药所取代的可能性很小,至少近期内实现不了。
不过,生物农药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比如,由于生物农药见效慢,因此农民会反馈,生物农药不像化学农药,害虫一接触马上死亡。在价格方面,生物农药更是难以与化学农药抗衡。此外还包括技术流程复杂、主导品种偏少等问题。
那么化学农药会被生物农药取代吗?朱庆华说,从全球植保产品的发展趋势看,并不一定是以哪种为主,而是相对综合的发展模式。不能单一地看待,要结合病虫害的特点,使用多方位的技术与手段,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东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水肥药一体化是当前方向,这样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农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农药残留。该技术是在水肥一体化的基础上,将药剂溶于灌溉水中,沿滴灌管路精量、均匀、准确地施入土壤,从而防控作物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
免责声明:以上农药信息摘自互联网,与新农资360无关,如有侵权,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