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引发黄瓜炭疽病病害,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生橙黄色点状胶质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重者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变黄褐色,逐渐细缩,致幼苗折倒。叶片上病斑近圆形,直径4~18mm,棚室湿度大,病斑呈淡灰至红褐色,略呈湿润状,严重的叶片干枯。
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症状常具不同表现型,易与叶斑病混淆。主蔓及叶柄上病斑椭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包围主蔓,致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呈淡绿色,后为黄褐色,或暗褐色,病部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后期常开裂。叶柄或瓜条上有时出现琥珀色流胶。
发病规律
黄瓜炭疽病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株在田间越冬,亦可在温室或塑料温室旧木料上存活。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此外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也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致苗期发病。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孢子萌发适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湿度是诱发本病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大,易发病,相对湿度87%~98%,温度24℃潜育期3天,相对湿度低于54%则不能发病。
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黄瓜吐水或叶面结露,发病的湿度条件经常处于满足状态,易流行。
露地条件下发病不一,南方5~6月,北方7~9月,低温多雨条件下易发生,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此外,采用不放风栽培法及连作、氮肥过多、大水漫灌、通风不良、植株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4号、保护地1号、保护地2号、9206、早青2号、中农1101、夏丰1号。此外,中农5号、夏青2号较耐病。采用无病种子,做到从无病瓜上留种,对生产用种以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每50kg种子用10%咯菌腈悬浮剂50mL,以0.25~0.5kg水稀释药液后均匀拌和种子,晾干后即可催芽或直播。
(2)实行3年以上轮作,对苗床应选用无病土或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减少初侵染源。采用地膜覆盖可减少病菌传播机会,减轻为害;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黄瓜苗经低温处理7天后,对炭疽病能产生抗性,这种诱导抗性持续时间可达8天。在棚室进行生态防治,即进行通风排湿,使棚内湿度保持在70%以下,减少叶面结露和吐水。田间操作如除病灭虫、绑蔓、采收等均应在露水落干后进行,减少人为传播蔓延。
(4)塑料棚或温室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施药。于傍晚选用杀菌剂45%百菌清烟剂,每 667平方米1次250g,或喷撒6.5%甲硫·霉威粉尘剂、5%百菌清粉尘剂或8%克炭疽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kg。隔9~11天1次,连续或交替使用。
(5)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多·福·溴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多抗霉素水剂3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苯噻氰乳油10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2.5%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6)用添加了蚯蚓粪的土壤种植黄瓜,能明显抑制炭疽病的发生,相对防效达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