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腈菌唑拌种可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2012-05-08   来源:中国农药网   

  近年来,随着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等病害不断蔓延、加重,局部地区已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严重病害,给部分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为此,特将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表现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丝黑穗病病菌危害果穗和雄穗,形成菌瘿。菌瘿内充满病原菌的冬孢子,并残留丝状维管束残余物,故名“丝黑穗病”。

  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的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

  雄穗发病有两种症状类型:其一,雄穗上单个小穗变为菌瘿。此时花器畸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因受刺激而变为叶状,雄花基部膨大,内藏黑粉。其二,整个雄穗变成一个大菌瘿,外面包被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黑粉外露。黑粉常粘结成块,不易分散。

早期发病的植株多数果穗和雄穗都表现症状,晚期发病的仅果穗表现症状,雄穗正常。雄穗发病的植株,多半没有果穗。

  另外,玉米苗期还会出现多种全株性症状。有的病株矮小,弯曲,叶片簇生,叶色暗绿,叶片中肋两侧出现黄白色条斑;有的节间短缩,植株矮化,叶片丛生,果穗增多,每个叶腋都长出黑穗;有的分蘖异常增多,以后每个分蘖顶部长出黑穗。苗期症状多变而不稳定,可因品种、病菌、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

  二、发病原因

  (一)病原基数高

  1.土壤带菌:据调查大部分病田为玉米多年连作,连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玉米连作,使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的玉米丝黑穗病菌日积月累,造成土壤大量带菌。

  2.肥料带菌:近些年,一些农户对病田的玉米秸秆处理不当,致使肥料带菌。

  (1)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而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经牲畜的肠胃后仍可存活,致使粪肥带菌。
  (2)用带菌的秸秆沤肥,未经充分腐熟,孢子也仍有活力。
  (3)秸秆直接还田,虽然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使病菌随着植株全部还入了田间。

  3.病株处理方法不当:经调查有的农户未能及时拔除病株;有的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有的农户只注意拔除发病雄穗,而忽视发病的雌穗;有的农户将病株随意放入牛栏。这些做法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田间菌源量。

  (二)品种抗病性低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常年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春季高温干旱

  在土壤菌量较多和种植感病品种的情况下,播种后的土壤温、湿度(土温又主要决定于播期)便成为决定病菌入侵数量的主导因素。在地温13℃—35℃范围内,病原菌都能侵染,16℃—25℃为侵染适温,22℃时侵染率最高。土壤湿度以中度偏干有利于侵入。春播时如遇低温干旱,玉米出苗时间长,幼苗生长缓慢,会给病原菌创造更多的侵染机会。此外,整地质量差,失墒块,也会导致土壤偏干,给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三、防治措施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栽培抗病品种、减少田间菌量为主,辅之以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和种子药剂处理。

  (一)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各农户应结合实际选用抗病品种,同时要选择颗粒饱满的新种子,这样玉米出苗快、生长健壮、不易感病。

  (二)减少田间菌源

  1.轮作:病田停种玉米,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实行玉米与豆类、薯类或瓜菜类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避免因连作或倒茬不及时而导致病情加重。

  2.肥料处理:不用带菌的玉米秸秆作饲料;粪肥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并用药剂进行喷洒;停止秸秆还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秆还田。

  3.拔除病株:苗期表现典型症状的,结合除草在定苗前铲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显症状或症状不易识别时,在喇叭口期显症明显时,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瘿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时砍除病株。玉米收获后的病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三)改进栽培管理措施

  1.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

  3.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四)药剂防治

  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用杀菌剂15%三唑酮WP或50%甲基硫菌灵WP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用12.5%的烯唑醇WP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持久性。

  (五)大力宣传科学知识,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玉米丝黑穗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严重病失。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6-16249-1.html

标签:农药 农药技术 黑穗病 防治 有效 拌种

上一篇:南瓜疫病该如何防治
下一篇:农药联苯菊酯的产品特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