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农药残留是在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中造成的,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主要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就有预防的办法。笔者总结的招数如下:
第一招:选择适当的农药品种。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防治农药含量超标,在生产中必须选用对人畜安全的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农药品种“五花八门”,各种药剂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防治对象等各不相同,某种农药只对某些甚至某种对象有效,当一种防治对象有多种农药可供选择时,应当选择对防治对象效果最佳、对人畜和环境生物毒性低、对生态环境安全、对作物安全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品种。
第二招:掌握用药关键时期。在不同的时间使用相同的农药对防治对象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都会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时间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减少不利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应在关键时期施药。预防兼治疗的药剂宜在发病初期应用,纯治疗也是在病害较轻时应用效果好。防治病害最好在发病初期或前期施用。防治害虫应在虫体较小时防治,此时幼虫集中,体小,抗药力弱,施药防治最为适宜。过早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过晚农药来不及被作物吸收,导致残留超标。
第三招:掌握适当的用量。农药要有一定的用量才会有满意的防治效果,但并不是用量越大越好。首先,达到一定用量后,再增加用量,不会再明显提高防治效果;其次,留有少量的害虫对天敌种群的繁衍有利,将害虫“赶尽杀绝”并不可取;再次,绝大多数杀虫剂对害虫天敌有一定杀伤力,用量越大,使用浓度越高,杀伤力越大;最后,农药用量增加必然增加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掌握使用剂量十分重要,不同农药有不同的使用剂量,同一种农药在不同防治时期用药量也不一样,而且各种农药对防治对象的用量都是经过技术部门试验后确定的,对选定的农药不可任意提高用药量,或增加使用次数,如果随意增加药量,不仅造成农药的浪费,还产生药害,导致作物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而害怕农药残留,采用减少药量的方法,又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为此在生产中首先应根据防治对象,选择最合适的农药品种,掌握防治的最佳用药时机;其次严格掌握农药使用标准,既保证防治效果,又降低了残留。
第四招:采用恰当的用药方法。喷雾法、喷粉法、撒施法、烟雾法、熏蒸法、毒土法、土壤处理法、种子处理法、注射法、包扎法、毒饵法等农药使用方法,应该根据病虫草害的危害方式、发生部位和农药的特性来“灵活”选择,不可“千篇一律”。如在作物地上部表面危害的,一般可采用喷雾、喷粉的方法;对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可采用土壤处理的方法;对通过种苗传播病虫害,可采用种苗处理的方法;一些内吸性好的药剂在用于防治果树等木本植物的病虫害时,可采用注射或包扎的方法;颗粒剂只能采用撒施的方法等。
第五招:掌握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次使用农药距离收获时的时间,不同农药由于其稳定性和使用量等的不同,都有不同间隔要求,间隔时期短,农药降解时间不够会造成残留超标。如防治麦蚜虫用50%的抗蚜威,每季最多使用2次,间隔期为15天左右。
第六招:采用交替轮换用药。多次从复施用一种农药,不仅药效差,而且易导致病虫害对药物产生抗性。当病虫草害发生严重,需多次使用时,应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这样不仅避免和延缓抗性的产生,而且有效地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第七招:采用科学的栽培措施。科学的栽培措施是减少农药用量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最有效措施。一要选用抗病虫品种;二要合理轮作,减少土壤病虫积累;三要培育壮苗,合理密植,清洁田园,合理灌溉施肥;四要采用种子消毒和土壤消毒,杀灭病菌;五要采用灯诱、味诱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等,灯光诱杀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及金龟子等害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专用性诱剂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