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稻曲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方法
2012-06-21   来源:中国农药网   

    稻曲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方法: 据资料记载,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区稻区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水稻稻曲病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品质降低。此病菌含有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对人可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伤害。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谷花病、“丰收病”等。我国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指稻曲病菌子实体为“粳谷奴”的记载。该病在亚洲、美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及我国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穗发病率为4%~6%,严重达50%以上,粒发病率为0.2%~0.4%,高的可达5%以上。它不仅使秕谷率、青米率、碎米率增加,局部田块减产20%~30%,而且当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症状。

  稻曲病发病原因:

  有性态为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属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无性态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异名为U. oryzae (Patou.) Bref.。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或椭圆形,直径4~8mm×4~7mm,表面有疣状突起,由菌丝渐变粗短、原生质浓缩、胞壁加厚形成。发芽后产生短小而上细下粗、单生或分枝、有分隔的菌丝,在其顶端生几个椭圆形或倒鸭梨形的分生孢子,直径4~5mm,分生孢子梗粗2.0~2.5mm。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长可达2~20mm。通常一病粒内生菌核2~4粒,以2粒着生于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为最常见,成熟时容易脱落。第二年落在土中的菌核产生肉质子座数个。子座具有一长约1cm 的柄和一球形或帽状的顶部。子囊壳球形,埋生于子座顶部表层,孔口外露,使子座顶部表面呈疣状突起。子囊长筒形,无色,内并列着生8个无色丝状的子囊孢子。

  稻曲病发病规律:

  稻曲病以菌核在地面越冬,第二年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厚垣孢子也可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可维持6个月的发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在北方稻区一年只发生一次,在南方稻区则以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或早抽穗的水稻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有人认为马唐属杂草Digitaria marginita L. 是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增殖,并形成孢子座。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出现。人工接种表明,厚垣孢子萌发后能直接侵染水稻幼芽、幼根引起系统发病,性质与幼苗侵染的麦类黑穗病相类似。  
  稻曲病防治方法:

  1、防治时机:

  一般要求用药两次,第一次全田1/3以上茎秆最后一片叶子全部抽出,即俗称“大打包”时用药(约距出穗时间5—7天左右),此时正是病菌的初侵染高峰期,所以,这时抓住时机及时用农药,防治效果最好。第二次在破口始穗期再用一次药,以巩固和提高防治效果。

  2、防治药剂:

  (1) 挪威86.2%氧化亚铜(铜大师 ),稀释1500倍亩用20-30克。成本低,持效期长。
  (2)25%稻曲清可湿性粉剂亩用40—60 克;
  (3)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亩用75—100 克;
  (4)18%多菌酮可湿性粉剂亩用150—200克;
  (5)铜高尚27.12%悬浮剂;发病前或初期800-1000倍液喷施2-3次,避开花穗期
  (6)50%多菌灵可湿性粉亩用100克;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6-16177-1.html

标签:农药 农药技术 方法 防治 综合 原因 发病

上一篇:5种方法预防大棚蔬菜苗期沤根
下一篇:山药炭疽病症状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