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水稻后期阶段用己唑醇防病又增产
2013-05-25   来源:中国农药网   

  己唑醇具有内吸性,预防和治疗效果好,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该农药造成病菌细胞膜不能形成,最终使病菌死亡。主要有效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尤其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纹枯病、稻曲病等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按推荐剂量在适宜作物上应用,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安全。
  据了解,己唑醇防治禾谷类作物病害效果突出,同时具有增产作用。正常情况下,水稻顶端颖花先开花受精,受精后种子胚胎形成过程中会迅速产生赤霉素等生长激素,促进水稻体内的有机养分向种子运输。这样,先开花受精形成的籽粒在养分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灌浆充足;后开花的颖花,特别是穗子下部后开放的颖花处于养分竞争劣势地位,常因灌浆不足形成瘪粒,如果在开花后1周不能获取充足的营养灌浆,则这些籽粒将不能灌浆,最终成为空粒。大面积生产实践表明,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使用己唑醇,能使水稻顶端粒争夺养分的优势减弱,使其他籽粒得到较好的灌浆条件,最终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
  己唑醇与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一样,超量使用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应注意合理用药。对于30%己唑醇悬浮剂,一般每亩用10~13克,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就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后期治疗每亩用量可以加大到15~20克。一般每季水稻最多使用3次。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6-100024-1.html

标签:农药 农药技术 阶段 后期

上一篇:用MLHD减少农药污染
下一篇:“农药清理”与"创制农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