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壳虫,又名介壳虫,是一类营固着生活的小型昆虫,属同翅目害虫,呈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常见的有草履蚧、矢尖蚧、吹绵蚧、樟蚌圆盾蚧、糠片蚧、朝鲜球坚蚧、桑白蚧、康氏粉蚧等。
蚧壳虫幼虫具短脚,幼龄可移动觅食,稍长则脚退化,雌雄异体。雌虫无翅,雄虫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其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2~3代,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蚧壳。
蚧壳虫对果树危害重大,多年来, 蚧壳虫在椒园、果园、柿园、枣园大面积泛滥危害,由于部分果农防治不力,造成巨大损失。其喜食树液,虫口密度大,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蚧壳虫还有一种分泌物,常使受害部位呈现一层白色膜状物,造成水份和营养短缺,导致果树杆枯死亡。此外,蚧壳虫的分泌物还可引起煤烟病,造成经济损失。
蚧壳虫一年发生夏季高温、高湿天气为虫害高发期,5月下旬~6月上旬其为害最严重。蚧壳虫防治的主要难点在于其存在一个较为坚硬的外壳,蜡质层厚,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长期以来,农户采用杀扑磷防治蚧壳虫。杀扑磷具有广谱、速效性,尤其是在防治蚧壳虫上效果非常好,而且价格经济实惠,广泛用于果园、蔬菜等作物。然而由于其具有高毒性,2015年农业部撤销了杀扑磷在柑橘果树及其他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登记。杀扑磷禁用后,市场中高效防治蚧壳虫的药剂寥若晨星。
目前市面上常用于蚧壳虫防治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螺虫乙酯、噻嗪酮、毒死蜱。由于蚧壳虫有蜡质外壳,最好的药剂就是渗透性及内吸性强的品种,例如螺虫乙酯。一般北方4-5月份、南方3-4月份,介壳虫卵开始孵化,卵的孵化高峰期使用触杀型杀虫剂效果也较好,吡虫啉具有内吸性,毒死蜱具有较好的熏蒸作用,所以上述药品在介壳虫防治上效果较好。 此外唑虫酰胺也具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蚧壳虫在国内江西、福建南方市场有较重的发生,并且集中在各类果树等经济作物中。虽然其防治市场由于老龄果树数量的下降有所下滑,但高毒农药杀扑磷的禁用,为微毒的蚧壳虫防治产品带来机遇。因此国内蚧壳虫防治市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目前跨国公司在ICAMA登记的防治蚧壳虫的药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防治蚧壳虫跨国公司药剂
商品
|
活性成分
|
剂型
|
||
美国拜沃
|
拜沃矿物油
|
矿物油95%
|
乳油
|
|
拜耳作物科学
|
亩旺特™
|
|
悬剂
|
|
纽发姆
|
澳喜®
|
|
乳油
|
|
陶氏益农
|
喜斯本®
|
|
水乳剂
|
|
陶氏益农
|
农地乐®
|
氯氰菊酯47.5克/升+毒死蜱475克/升
|
乳油
|
|
先正达
|
阿克泰™
|
噻虫嗪25%
|
水分散粒剂
|
|
爱利思达
|
满柯®
|
|
乳油
|
从使用成本来说,螺虫乙酯、毒死蜱成本较高。因此对农民来说,不论是从防治成本亦或是使用便捷性来说都是考验,开发新的蚧壳虫防治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农药资讯,请关注新农资360
上一篇:韩国将全面推行农药残留肯定列表制度
下一篇:日本修订并实施新《农药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