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农药登记有效成分650多个,产品3万多个,登记范围主要集中在大宗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苹果、柑橘、十字花科蔬菜、黄瓜和番茄等10种作物上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占到农药登记产品总数的70%以上,在特色小作物上登记的产品则极少或没有,农药产品登记存在“冷”、“热”不均现象。
一方面,农药企业对于防治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农药登记“热情高涨”,农药产品数量众多,且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登记的水稻稻飞虱防治农药产品高达1 322个,证件资源浪费严重,产品竞争惨烈;另一方面,则对特色小作物病虫害的农药登记“冷眼相看”,多数特色小作物无登记农药可用。例如冬枣、黑莓、树莓、桑葚、柠檬、杨桃等鲜食特色农产品上登记的农药产品数为0,种植户只好根据其他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经验,采用在大田作物登记的农药产品用于冬枣主要病害如炭疽病、褐斑病、锈病和轮纹病等,以及主要虫害如盲蝽象、枣瘿蚊、食心虫、红蜘蛛和锈壁虱等的防治。
我国特色小作物农药登记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特色小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基础薄弱
特色小作物种类繁多,种植面积小,地域性强,其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基础薄弱,有些甚至是空白。例如蓝莓、杨桃等病虫害,研究技术人员稀少,当开展这些特色小作物农药登记试验时,没有试验标准,没有试验材料,找不到合适的地块、试验单位和技术人员来承担。这将严重限制这些特色小作物的农药登记工作。
二是特色小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防控技术落后
由于对病虫害发生规律了解足够,其防治技术研究更是“空中楼阁”,种植者多是参照其他大宗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展特色小作物的病虫害的应急防治,不能做到“对症下药”,不能做到“精准施药”,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些特色小作物农药的使用频次和用量往往显著高于其他大田作物。
三是特色小作物农药登记“得不偿失”
按照我国《农药管理条例》,凡是生产、使用的农药,必须进行试验,由农业部进行登记,登记试验和费用由农药生产企业承担。目前,登记一个原药需要试验登记费用200多万元,登记一个农药制剂产品需要50万元以上,且试验及登记耗时一般在24个月以上。由于特色小作物种植面积小,农药登记常常是“得不偿失”。例如某农药企业花费100万元、耗时3年在某一种种植面积只有10万亩的特色小作物上获得了登记证,即使所登记的农药一个生长季全部在10万亩上均得到了推广应用,使用次数按照两次计算,该登记农药所获得的销售额也就在200万左右,利润也只有20万左右。所以农药生产企业不愿意在特色小作物上开展农药登记。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药登记“扎堆”现象严重,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种作物:水稻(18%)、棉花(7%)、柑橘(6%)、小麦(6%)、甘蓝(5.7%)、苹果(5.6%)、黄瓜(5%)、玉米(5%),占到总数量的60%以上。山东调查结果显示,在特色和小宗作物上有100个以上的农药没有登记,也没有进行试验,没有残留标准,所以,也不能判定其农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例如在冬枣种植中,因没有农药登记,农户就按照苹果树用药,当地执法部门抽检发现冬枣含有10多种农药,但是不能判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冬枣是否合格。
更多农药资讯,请关注中国农药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