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会议在聊城召开,如何管好“农药瓶子”,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去年10月1日,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各地监管“农药瓶子”有何新招数,还存在哪些困惑?
管住农药瓶,多地出新招
每天直销北京的蔬菜达10万余斤,以每500斤进行一次检测的力度,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100%。这是聊城菜进军北京市场的成绩。“聊城菜进京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是因为打响了‘安全牌’。”北京首农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付以彬认为。
这背后,“管住农药瓶起了关键作用。”聊城市农委主任侯德功介绍。聊城市在全省第一个以市政府令下发《禁止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管理规定》。
5月21日,在莘县燕店镇绿博园农业生产基地窦海军的辣椒棚里,挂着杀虫灯,黄色的粘虫板上粘满了飞虫。棚里贴着“施肥记录”和“用药记录”,哪一天的几点,用的啥肥料和药物,记得清清楚楚。在聊城侯营镇田庄永安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门口的墙上绘有醒目的禁用剧毒、高毒农药的宣传画。这里每天蔬菜交易量有100万斤。菜农徐俊然说:“现在剧毒、高毒农药,想买也买不到了。管得也严,市场对农药残留检测很严格,查出来不仅卖不出去,还会受罚。”
为管好农药瓶子,我省各地进行了有效探索。
2016年,《潍坊市高毒剧毒农药管理条例》列入潍坊市地方立法第一案。该条例对高毒剧毒农药的定义、政府储备制度、整建制禁售用、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禁止生产区域划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立法探索,并拟于下半年正式出台。青岛市对20万亩蔬菜、茶叶开展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配送补贴;在大沽河沿岸确定2.7万亩试点区,推广节肥、控药、秸秆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成效;加大对科学种田、科学用药和用肥的培训力度,去年累计培训农药经营使用人员1.5万人。
管好农药瓶,需多管齐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个别农药中添加未登记产品成分、肥料中添加农药成分,是目前农业执法监管的一个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推行的农药经营告知制度,是从厂家、批号、标签等外在指标进行把关,对可疑的产品较难逐一进行内在质量检测。另外,农业投入品市场渠道开放,有固定的门店经销,也有走街串巷的游商,还有网络销售,一些违法行为较难有效控制。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重点产品、关键环节、重要产区的监管上,个别地方还存在着一些监管盲区和漏洞。比如,乡镇执法监管力量还比较薄弱,乡镇、村监管力量不足,专职人员少;技术支撑还不够有力,检测设备落后,检测技术人员少,省内具有农业投入品检测资质的机构少,委托检验周期长;分散农户监管难度大,一个农户就是一个生产主体,千家万户的生产主体致使农产品生产很难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来实施。
管好药瓶子,执法监管要到位。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沂南县,整合农业、畜牧、渔业、农机执法机构,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实行跨区域跨行业执法。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59种高毒高残留农药,解决违法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瘦肉精”等突出问题。2016年以来,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行政执法1200余人次,与公安、工商、安监、食药监等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210余人次,立案20余起,查处涉嫌违法农资10余吨,行政罚款10万余元。
针对“农药瓶子”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农业部门的同志建议,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执法监管提供准确有力的法律依据;进一步调整支农资金分配比例,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金投入;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职能,解决乡镇这个关键环节的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专职等问题。
付以彬建议,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要加强对绿色、低毒农药的推广应用,扶持生产更多绿色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降低价格,或者给菜农发放补贴,让菜农用得起,愿意用。
更多农药资讯,请关注农药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