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创新杀菌剂产品推荐
2016-04-15   来源:中国农药网   

  氟吗啉(flumorph)

  氟吗啉(试验代号SYP-L190)是1994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制的隶属于丙烯酰胺类杀菌剂,为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和第1个含氟农药品种,第1个获得美国、欧洲发明专利的农药品种,也是第1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杀菌剂,第1个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奖金的、第1个获准正式登记并产业化的、第1个获得ISO通用名称的、第1个在国外登记销售的创制新农药品种。

  氟吗啉因氟原子的介入,使其持有如模拟效应、电子效应、阻碍效应、渗透效应的性能,因此使氟吗啉的防病杀菌效果倍增,活性显著高于不含氟原子的同类产品。氟吗啉具有治疗活性高、抗性风险低、持效期长、用药次数少、农用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氟吗啉结构中顺、反两个异构体均有活性,不仅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著,而且治疗活性突出,尤其是氟吗啉对甲霜灵等产生抗性的菌株仍有良好的活性。

  氟吗啉内吸性能优异,若施药不均匀时,它仍可通过植株的内吸传导到一些未直接接触到药剂的病原菌,也起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因此它对靶标病害治疗的效果好,持效期通常长达7~10 d.由于持效期长,在同样生长季内用药次数减少;因用药次数少,不仅减少劳动量,而且降低农用成本。测产试验表明,在降低农用成本的同时,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氟吗啉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霜疫病等。作为保护剂使用时,使用剂量为50~100 g/hm2;作为治疗剂使用时,使用剂量为100~200 g/hm2.

  理化性质:原药为棕色固体,纯品为白色固体,熔点110~115℃;微溶于己醇,易溶于甲醇、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通常情况下(20~40℃),对光、热和水解稳定。

  剂型:单剂有油剂(10%、20%、35%),可湿性粉剂(20%、50%、60%),50%水分散粒剂和35%烟剂。复配制剂有50%和6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50%氟吗啉。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等。

  张国生等研制了15%氟吗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悬浮剂(OD),并测定其生物活性。该组成的配方为:氟吗啉(92%)12%(折百)、唑菌酯(95%)3%(折百)、NNO 1%、D425 0.5%、500# 1.5%、NP-7磷酸酯2%、0201B 3.5%、T-20 1%、凹凸棒土±0.5%、混合溶剂(甲酯油与邻苯二甲基二丁酯体积比2∶1)补足至100%.经检测各项控制可分散油悬浮剂农药指标均符合相关指标要求,悬浮率≥90%.

  试验例:(1)张国生等对研制的15%氟吗啉。唑菌酯可分散油悬浮剂(OD)配方产品,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列于表2.

  从表2可见,该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极好的防效,3.33 mg/L剂量防效也可达到76.56%;分别优于同剂量单剂20%唑菌酯悬浮剂66.67%的防效和极显著优于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33.33%的防效。

  (2)马红丽等用50%氟吗啉。三乙膦酸铝WP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见表3.

  从表3可见,50%氟吗啉。三乙膦酸铝WP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并能减少因病害造成的葡萄产量的损失。

  3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

  烯肟菌酯(SYP-2071)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1997年自主开发的第1个strobilurin类杀菌剂。已经申请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2002年完成农药临时登记,2006年正式上市的产品。烯肟菌酯具有新颖的作用机制,通过锁住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之间电子传递,破坏其能量合成,而抑制病菌的呼吸作用而使其丧失生命。

  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烯肟菌酯鞭毛菌、结核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等引起的多种病害有良好的效果。烯肟菌酯能有效控制黄瓜和葡萄的霜霉病、黄瓜和小麦的白粉病、小麦赤霉病、梨黑星病、番茄晚疫病和苹果斑点病等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烯肟菌酯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低毒和对环境安全的杀菌剂,适用于防治蔬菜、水果、粮食作物等各种病菌,同时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在烯肟菌酯结构中存在顺、反异构体(Z体和E体),原药为Z体和E体的混合物。原药含量≥90%,外观为棕褐色粘稠物,熔点99℃(E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等溶剂;对光、热比较稳定。

  国内由沈阳科创化学品公司独家登记原药(含量90%)和25%烯肟菌酯EC.除此之外,国内尚有研制25%烯肟菌酯SC和烯肟菌酯OD的报道。商品化产品有25%烯肟菌酯EC(商品名,佳斯奇),25%霜脲。烯肟菌酯WP(1∶1)(商品名,奇露),28%多菌灵。烯肟菌酯WP(21∶7)(商品名,巧适),18%氟环唑。烯肟菌酯SC(6∶12)(商品名,菌巧)等。

  烯肟菌酯虽属strobilorin类杀菌剂,但由于其不同的理化性质,使得其在植物体内和体表的生物活性呈现不同性能。

  试验例:(1)司乃国等室内温室盆栽活性EC90值为4.32 mg/L,对黄瓜白粉病的活性与同类结构的吡唑醚菌酯的EC90值4.76 mg/L和三唑类的氟环唑EC90值4.16 mg/L基本一致;高于对照药剂醚菌酯和三唑酮(EC90值分别为11.82 mg/L和36.67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烯肟菌酯EC在80 g/hm2剂量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优于50%醚菌酯WG(翠贝);40~80 g/hm2处理量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优于对照药剂15%三唑酮WP 120 g/hm2的防效。

  (2)李志念等在温室条件下,对4种strobilorin类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药量50 μg/mL,在1~4 d,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治疗活性效果均为100%;但烯肟菌酯低于前3种。烯肟菌酯对叶表渗透性和向叶尖移动能力是最差的,在用药量12.5、50、200 μg/mL防治效果仅为0%、5%和15%;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胺同剂量下防治效果分别为65%、85%和100%,10%、15%和35%,10%、20%和60%,尤其是嘧菌酯为最好。

  4 唑菌酯(pyraoxystrobin)

  唑菌酯(SYP-3343)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2009年上市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唑菌酯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蔬菜和作物的多种病害如稻瘟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具有明显的杀虫杀螨活性,可达到病虫兼治的目的。唑菌酯早已于2009年获临时登记。

  唑菌酯结构式:

  原药外观为白色结晶固体。极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在常温下贮存稳定。

  国内由沈阳科创化学品公司独家登记唑菌酯原药(含量90%),20%唑菌酯SC和15%氟吗啉。唑菌酯SC.

  氟吗啉对霜霉病、疫霉病特别有效;而唑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可有效防治黄瓜霜霉病、小麦白粉病;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混用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为此,王丽颖等研制了25%氟吗啉。唑菌酯SC.其配方组成为:氟吗啉20.0%、唑菌酯5.0%、D425 3.0%、EFW 2.0%、农乳700# 1.0%、农乳0201B 2.0%、白炭黑 2.0%、黄原胶0.1%、硅酸铝镁1.0%、乙二醇5.0%、消泡剂1522 0.5%,蒸馏水补足至100%.得到的产品外观为可流动的、易测量体积的悬浮液,其平均粒径d50 2.0 μm,d90<6 μm;有效成分氟吗啉和唑菌酯质量分数均符合要求,悬浮率>94%,pH值5~8,粘度500 mPa.s,持久泡沫量(1 min后)≤40,筛析(通过44 μm标准筛)≥98%;倾倒性、冷贮稳定性和热贮稳定性均合格。

  此外,李为忠等研制了20%唑菌酯OD.其配方为:唑菌酯20.0%、NNO 1.0%、农乳656 1.0%、农乳NP-7磷酸酯1.0%、农乳0201B 2.5%、农乳S-80 1.0%、凹凸棒土0.5%、混合溶剂(甲酯油∶邻苯二甲基二丁酯体积比2∶1)补足至100%.经检测,热贮后原药含量分解率低于5%,热贮前后悬浮剂分别为95%和93%,pH6.5,粘度220 mPa.s,冷热稳定性均合格。

  试验例:(1)乔桂双等用20%唑菌酯SC进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20%唑菌酯SC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治疗作用;而且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25%嘧菌酯SC;20%唑菌酯SC对黄瓜霜霉病的铲除作用与25%嘧菌酯SC效果相当。

  (2)王丽等用20%唑菌酯SC对黄瓜白粉病进行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室内试验20%唑菌酯SC最高用量为250 mg/L的保护作用防效为79.65%;治疗作用防效为77.5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唑菌酯SC用量为250和125 mg/L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4.07%和72.14%,与同质量浓度对照药剂25%嘧菌酯SC和12.5%腈菌唑EC的防效(分别为70.28%和73.80%)相当。

  5 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烯肟菌胺(SYP-1620)由沈阳化工研究院1999年开发,2003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04年完成原药的临时登记,2009年获得正式登记。

  大量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烯肟菌胺杀菌谱广、活性高,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与环境生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白粉病、锈病防治效果卓越。可用于防治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番茄早疫病、梨黑星病、草莓白粉病、向日葵锈病等多种植物病害。同时,对作物生长性状和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提高产量。

  烯肟菌胺结构式为:

  烯肟菌胺纯品为白色固体粉末或结晶,熔点131~132℃。本品易溶于乙腈、丙酮、乙酸乙酯及二氯乙烷,在DMF和甲苯中有一定溶解度,在甲醇中溶解度约为2%;不溶于石油醚、正己烷等非极性有机溶剂及水,在强酸、强碱条件下不稳定。

  烯肟菌胺由沈阳科创化学品公司独家登记原药(含量98%)和5%烯肟菌胺EC;加工的复配制剂有20%戊唑醇。烯肟菌胺SC(商品名,爱可)。

  此外,丑靖宇等还研制了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其较优配方为:烯肟菌胺(95.8%)10%(折百)、戊唑醇(97.0%)10%(折百)、Span-20# 5%、OP-7# 10%、有机膨润土2%、甲酯化大豆油补足至100%.经检测,各项控制指标均符合相关指标要求,悬浮率≥90%.

  试验例:(1)室内对水稻纹枯病离体毒力试验,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与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的毒力EC50分别为0.10和10.18;对香蕉叶斑病离体毒力试验,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与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的毒力EC50分别为0.24和0.33,从试验结果可见,20%烯肟菌胺。戊唑醇OD对水稻纹枯病及香蕉叶斑病的活性优于对照药剂20%烯肟菌胺。戊唑醇SC.

  (2)司乃国等用新杀菌剂烯肟菌胺对苹果病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烯肟菌胺EC和20%戊唑醇。烯肟菌胺SC(爱可)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白粉病和苹果轮纹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在100~200 g/hm2处理剂量下,间隔10~15 d,连续施药4~6次能够有效控制上述苹果病害,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常规药剂,而且对供试作物安全。

  (3)司乃国等用烯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烯肟菌胺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杀菌活性值EC90为4.03 mg/L,与同类结构的吡唑醚菌酯(EC90为4.12 mg/L)和三唑类戊唑醇(EC90为4.25 mg/L)基本一致;高于对照药剂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腈菌唑、烯唑醇和三唑酮(EC90分别为8.30、15.16、13.25、5.75、6.56和35.62 mg/L)。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5%烯肟菌胺EC在80 g/hm2处理剂量下,对小麦白粉病具有优异的防效(89.09%);优于同剂量下50%醚菌酯WG的防效(82.29%)。

  (4)李志念等在温室条件下,对4种strobilorin类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药量50 μg/mL,在1~4 d烯肟菌胺治疗活性效果与嘧菌酯、醚菌酯相当,均为100%,高于烯肟菌酯;在低用量下,3.125 μg/mL烯肟菌胺治疗活性仍为99%,显著高于醚菌酯、嘧菌酯、烯肟菌酯(分别为85%、95%和45%)。特别是烯肟菌胺有最长的持效期,茎叶处理14 d后,用药量50 μg/mL防效仍达100%,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分别为0%、95%和0%.在低用药量下,3.125 μg/mL防效也在50%以上;而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防效均为0%.

  6 苯醚菌酯

  苯醚菌酯(ZJ0712)由浙江化工研究院经10年研究于2008年开发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它对子囊菌、鞭毛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均有较高的杀菌活性。苯醚菌酯属低毒、低残留农药,与环境和非靶标具有好的相容性;其特点是用药量低、防效高、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与多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苯醚菌酯对各种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炭疽病等都显示出优异的防治效果。但药剂在植物体内的内吸传导和根部吸收能力差,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可以考虑与其他内吸性杀菌剂混用,以提高药剂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延缓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苯醚菌酯是一个预防兼治的杀菌剂,同时经药剂喷施后,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强,能使作物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青枝绿叶,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苯醚菌酯结构式:

  原药纯品外观为白色粉末(原药含量98%),熔点108~110℃。溶解度:水中3.6 mg/L;溶剂中:甲醇15.56,乙醇11.04,二甲苯24.57,丙酮143.61(均为g/L,20℃)。稳定性:在酸性介质中易分解,对光稳定。

  剂型:10%苯醚菌酯SC,49%苯醚菌酯。戊唑醇(4+45)SC.

  2015年8月由中化集团下属浙江化工研究院和浙江禾田化工公司研发的苯醚菌酯原药(含量98%)和制剂(10%苯醚菌酯SC)正式获得农业部登记。

  试验例:(1)多年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菌酯SC对黄瓜白粉病和葡萄霜霉病均有非常优异的防效,在10~20 g/hm2用量下,对黄瓜白粉病防效可达84%~95%,明显高于对照药剂15%三唑酮WP和75%百菌清WP,与25%嘧菌酯SC 166.7 g/hm2防效相当或略低。在50~100 g/hm2的用量下,对葡萄霜霉病防效可达69%~94%,与对照药剂72%霜脲氰WP 960~1,620 g/hm2防效相当。

  (2)袁斌2010年进行了10%苯醚菌酯SC防治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菌酯SC 500倍液在1、2、3次用药7 d后防效分别为79.80%、90.05%和90.51%,与25%嘧菌酯SC 1,000倍液防效分别为80.19%、90.04%和91.02%无明显差异。

  7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唑胺菌酯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已获得中国专利和PCT专利。唑胺菌酯特点是杀菌谱广,抑菌活性高,其保护活性值EC90为0.54 mg/L,对小麦白粉病的治疗效果(EC90)值为0.60 mg/L,与对照药剂吡唑醚菌酯相当,明显高于醚菌酯。因此,对多种作物病害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对瓜类和小麦白粉病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活性,并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唑胺菌酯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优于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但较嘧菌酯和戊唑醇差;其对黄瓜白粉病在使用剂量80 mg/L时的持效期为7~10 d,较对照药剂唑菌胺酯长,但比醚菌酯短。唑胺菌酯的光稳定性较好,经紫外光照射4 h以内的光稳定系数在1.00~0.26之间,较唑菌胺酯稳定(光稳定系数在1.00~0.21),较戊唑醇的光稳定性差(光稳定系数为1.00~0.69)。施药后30 min以上降雨对20%唑胺菌酯SC的药效影响微弱,表明其耐雨水冲刷性较好。

  剂型为:20%唑胺菌酯SC和25%唑胺菌酯。福美双SC.

  唑胺菌酯由沈阳科创化学品公司独家登记原药(95%)和20% SC.

  试验例:(1)20%唑胺菌酯SC经室内生测试验,根据其对小麦白粉病的EC90值与对照药剂50%醚菌酯WG进行了药效比较,结果见表4.

  从表4可见,施用同等剂量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20%唑胺菌酯SC要优于50%醚菌酯WG.

  (2)唑胺菌酯对小麦白粉病(14 d)的治疗作用也十分好,结果见表5.

  从表5可见,唑胺菌酯对小麦白粉病(14 d)的治疗效果最好,低浓度(1.56 ppm)下极优于其他3种药剂的治疗效果。

  (3)25%唑胺菌酯。福美双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经室内生测试验,根据EC90值25%唑胺菌酯。福美双SC与对照药剂25%嘧菌酯SC活性比较分别为2.73 mg/L和3.03 mg/L,两者活性大致相当。由此表明,唑胺菌酯杀菌剂极具市场潜力和活力。

  (4)赵建江等用唑胺菌酯与啶酰菌胺混配进行了毒力试验,发现对灰葡萄孢毒力有增效作用。结果表明,50%啶酰菌胺WG与20%唑胺菌酯SC以有效成分质量1∶3的比例组合进行混配后对菌株DZ3表现为最大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达4.76,而且对另外5个供试菌株的联合毒力也表现出增效。田间试验在使用剂量有效成分为200~300 g/hm2时,质量比1∶3的组合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8.05%~93.96%,且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60 g/hm2剂量的40%嘧霉胺SC(71.24%)。

  8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un)

  丁香菌酯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已获得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480020125.5),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奖的优秀奖,其专利技术已经转让吉林省八达农药公司。丁香菌酯还获得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授权,欧洲专利在实审中。

  丁香菌酯的结构新颖,其结构中仅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两个天然产物片段组成,是独一无二结构,可以在农业上和医学上并用。在农业上应用,具有杀菌、杀虫、抗病毒、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在医药上使用具有抗肿瘤活性。

  该产品杀菌谱广,杀菌活性高,特点是:早期使用对真菌病害具有免疫功能;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保护作用;能阻断病菌线粒体呼吸,杀死体内菌丝体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它含有丁香内酯族基团,不仅有杀菌功能,还有使入侵菌丝找不到契合位点而迷向的功能。该药剂对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及半知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效;广泛用于众多经济作物上的炭疽病、腐烂病、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稻瘟病等病害的防治,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96%丁香菌酯原药外观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固体,熔点109~111℃,pH 6.5~8.5.溶解性: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丙酮、乙酸乙酯、甲醇,微溶于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稳定性:常温条件下不易分解。该农药属于低毒杀菌剂。

  剂型为20%丁香菌酯悬浮剂。

  国内由吉林省八达农药公司独家登记原药(96%)和20%丁香菌酯悬浮剂(武灵士)。

  2012年首个复配制剂40%丁香菌酯。戊唑醇悬浮剂获得登记(防治水稻纹枯病)和上市,有望成为水稻杀菌剂市场的重要产品。

  试验例:(1)丁香菌酯对病害有特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嘧菌酯、代森锰锌和福美双;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药效结果示于表6和表7.

  从表6可见,试验中嘧菌酯的有效成分用量是丁香菌酯的5倍,而防效只是在5%水平有显著性差异(20%丁香菌酯SC防效稍低于250 g/L嘧菌酯SC),在1%水平差异就不显著。丁香菌酯的防效都显著优于三唑类杀菌剂和其他类杀菌剂产品。

  从表7可见,20%丁香菌酯SC防效显著优于25%嘧菌酯SC和20%三环唑WP.

  (2)丁香菌酯还能抑制病毒活性,结果示于表8、表9、表10.

  从表8可见,丁香菌酯对抑制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的效果明显优于病毒唑。

  从表9可见,丁香菌酯对活体保护活性显著优于嘧菌酯。

  从表10可见,丁香菌酯的治疗活性略优于嘧菌酯。

  此外,在华南市场,丁香菌酯在防治香蕉叶斑病上显示出明显优势;对柑橘炭疽病、番茄疫病、蔬菜白粉病、西瓜枯萎病等重大病害也均有理想的防治效果。

  丁香菌酯在2015年9月前尚未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

  9 氰烯菌酯(phenamacril)

  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 399-19)是由江苏农药研究所于1998年创制,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它是一种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广泛活性;其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对环境安全。许多该类化合物中含有杂环,对杂草、害虫、真菌病原体、病毒和癌症等显示了杰出的防治效果。

  氰烯菌酯有良好的内吸性和一定的传导性,据测定可以通过小麦的根部,在导管或木质部中以短距离输送的方式向上输导;被麦叶中部吸收的药剂向叶尖方向输导的能力较强,向叶片基部输导的能力较弱;药剂在麦叶部跨层输导性较差,被下部叶片吸收的药剂很难输导到上部叶片;药剂在穗颈中的输导性较差。

  氰烯菌酯药剂具有耐雨水冲刷能力,据测定在扬花期小麦叶片,中部涂抹500 μg/mL药剂,经12、24、48 h后清洗用药部位;针刺接种后放于RH 80%~90%、25℃人工气候箱里培养,7 d后所有处理叶片都只有轻微的发病症状,防治效果达到90%左右。这表明氰烯菌酯药剂在小麦叶片上能被植物吸收,不被雨水冲刷。

  氰烯菌酯对镰刀菌具有较高的专化活性,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西瓜枯萎病等病害。无论是在小麦赤霉病或是在水稻恶苗病的防治上都将是重要的替代和轮用品种。经测定,氰烯菌酯与苯并咪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和取代芳烃类等5种不同作用机制和化学类型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即与噻菌灵、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咪鲜胺、戊唑醇和嘧菌酯等常用杀菌剂都不存在交互抗性。

  通过10多年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团队揭示了氰烯菌酯杀菌剂是破坏细胞骨架和马达蛋白的肌球蛋白-5抑制剂,并发现小麦赤霉病菌肌球蛋白-5可以发生不同点突变和遗传调控,产生低、中、高和极高水平的抗药性,提出了氰烯菌酯抗性风险管理策略。2015年10月,氰烯菌酯的这种新作用机理已被国际权威组织FRAC(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认可,并给予氰烯菌酯单独的作用机理和抗性风险分类编码。

  可喜的是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经过多年来推广应用,2014年销售额已达到0.82亿元,有望不久成为第2个进入亿元的创制产品(第1个为扬农的氯氟醚菊酯,2012年销售额1.07亿元)。

  氰烯菌酯结构式:

  纯品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原药含量≥95%,熔点(纯品)117~119℃。难溶于甲苯、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等极性溶剂。

  剂型:25%氰烯菌酯悬浮剂。

  2007年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95%氰烯菌酯原药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商品名:劲护)临时登记;2012年两产品获得正式登记。目前,江苏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记了95%氰烯菌酯原药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商品名:劲护)以及48%氰烯。戊唑醇(36+12)悬浮剂(商品名:劲兴)。此外,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正式登记了20%氰烯。己唑醇(15+5)悬浮剂(商品名:实粒),临时登记了30%氰烯。苯醚甲(3+27)悬浮种衣剂。

  试验例:(1)刁亚梅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进行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量1,500~2,2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为80.10%~98.28%,均优于对照药剂40%多菌灵悬浮剂1,500 g/hm2的处理;氰烯菌酯不同处理对小麦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达19.66%~96.00%.(2)刁亚梅等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36+12)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结果见表11.

  从表11可见,湖北和安徽两地的田间防效趋势一致,随着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处理量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提高。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处理量360 g a.i./hm2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与25%氰烯菌酯SC的375 g a.i./hm2和250 g/L戊唑醇EW的90 g a.i./hm2相比略优。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处理量420 g a.i./hm2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25%氰烯菌酯SC的375 g a.i./hm2和250 g/L戊唑醇EW的90 g a.i./hm2防效。表明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按3∶1复配的悬浮剂,在田间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试验中发现所有处理对小麦是安全的,未发现对非靶标生物有不良影响。

  此外,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氰烯菌酯在小麦上的残留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按推荐剂量3 kg/hm2(有效成分用药为0.75 kg/hm2)和高剂量(推荐量的2倍)使用,间隔期21 d,小麦籽粒无药剂残留。

  10 丁吡吗啉(pyrimorph)

  丁吡吗啉(试验代号ZNO-0317)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江苏耕耘化学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研发创制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它是在烯酰吗啉化学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模拟方法合成的一种新颖杀菌剂,其为卵菌纲真菌杀菌剂。

  丁吡吗啉作用特点是影响细胞壁膜的形成和抑制细胞呼吸,对卵菌孢子囊梗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尤为敏感,它对藻状菌的霜霉科和疫霉属的真菌有独特的作用方式。若在孢子形成之前用药,可以完全抑制孢子产生。它主要用于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等病害;而且对致病疫霉、立枯丝核菌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丁吡吗啉已申请中国专利,早在2011年原药已取得临时登记。

  虽然丁吡吗啉与烯酰吗啉化学结构相似,都含有吗啉环,并且对致病疫霉休止孢的萌发及孢子囊的产生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从药剂对致病疫霉方式来看,丁吡吗啉对致病疫霉有抑菌作用,而无杀菌作用;而烯酰吗啉表现出很好的杀菌作用,说明两者在抑菌机理方面存在差异。

  丁吡吗啉结构式为:

  丁吡吗啉纯品为白色粉末,密度为1.249 g/cm3(20℃)。pH 7.5(溶液浓度为50 g/L)、pH 7.3(溶液浓度为10 g/L)。熔点128~130℃,沸点≥420℃。溶解度 (20℃,g/L):苯55.95、甲苯20.40、二甲苯8.20、丙酮16.55、二氯甲烷315.45、三氯甲烷257.95、乙酸乙酯17.90、甲醇1.60.稳定性:水中易光解,土壤表面为中等光解,难水解。

  剂型:20%丁吡吗啉悬浮剂。

  目前除了20%丁吡吗啉悬浮剂之外,于康平等研制了20%丁吡吗啉可分散油悬浮剂。配方为:丁吡吗啉(96%)20%(折百)、农乳500# 4%、农乳EC/80 4%、分散剂MS90 2%、分散剂FD 1.5%、凹凸棒土0.5%、大豆油+邻苯二甲酯二丁酯补足100%.得到的产品外观为可流动、黏稠状液体,贮存过程中有沉淀或分层,但置于室温下,经摇动能恢复原状,无结块。悬浮率93%,水分≤0.5%,细度(通过75 μm试验筛)≥99%,pH 6~8,持久起泡性(1 min后)≤30 mL,分散性和冷热贮稳定性均合格。

  试验例:(1)室内生物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其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菌丝生长速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0.37μg/ml,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相同,明显好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

  (2)用400 μg/mL的丁吡吗啉药液喷雾处理番茄幼苗,分别在施药后1、3和8 d接种致病疫霉的游动孢子,其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4.2%、90.8%和78.1%,说明丁吡吗啉在防治番茄晚疫病中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和一定的持效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亩用20%丁吡吗啉悬浮剂75 g、100 g和150 g喷雾处理,其对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1.3±7.4)%、(73.0±6.8)%和(72.8±10.5)%.

  11 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

  氯啶菌酯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已获得中国专利和PCT专利授权。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杀菌剂,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其杀菌谱广、活性高、对非标生物及环境相容性好、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等。尤其是在防治最重要的植物病害——白粉病方面表现优越,具有良好的商品化开发前景和竞争优势。

  经离体试验结果表明,氯啶菌酯对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小麦根腐病、番茄灰霉病、油菜菌核病和荔枝霜霉病等多种病害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氟啶菌酯具有一定的根部吸收传导作用,在50 μg/mL剂量下灌根处理的防效为58.58%,低于相同剂量下25%嘧菌酯悬浮剂(100%),略低于12.5%腈菌唑乳油(77.61%),优于50%醚菌酯干悬浮剂(20.90%)。

  氯啶菌酯结构式为:

  氯啶菌酯原药(>95%)为灰白色无味粉末,熔点94~96℃,燃点268.4℃,不易燃。相对密度1.352 g/cm3.溶解度(20℃):水0.084 mg/L、甲醇14 g/L、甲苯323 g/L、丙酮219 g/L、四氢呋喃542 g/L,易溶于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酰胺、氯仿等有机溶剂。稳定性:在酸性(pH 5.7)中不稳定,在碱性(pH 9)并在高温(50℃)条件下易水解。它具有氧化性,但无腐蚀性。

  剂型为15%氯啶菌酯乳油,15%氯啶菌酯水乳剂,15%氯啶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用于水稻),16%氯啶菌酯。氟环唑悬浮剂(用于小麦)。

  国内已由江苏宝灵化工公司于2012年获得氯啶菌酯原药(95%)和15%乳油产品的临时登记。

  试验例:氯啶菌酯经在江苏、湖南、湖北、福建、辽宁、陕西、河南和甘肃等许多省份的田间试验表明,在3~4.5 g a.i./667 m2的剂量下,对稻瘟病防效为66%~89%;对稻曲病防效为60.84%~91.39%;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为59.35%~89.54%;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50.62%~98.34%.添加应用中,对供试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安全。

  在应用氯啶菌酯杀菌剂时必须注意的是,由于该药剂与国内已大量应用的嘧菌酯和醚菌酯等杀菌剂属于同一类型,具有相同的作用机理,使用不当很易产生交互抗性。必须加强与其他类型杀菌剂的复配使用,既可以扩大杀菌谱,降低成本,又可以延缓抗性产生。

  12 环己磺菌胺(chesulfamide)

  环己磺菌胺(开发代号:CAUWL-2004-L-13)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于2004年发现的新颖杀菌剂,其结构特征是以环己酮为母体,携带一个磺酰胺侧链。环己磺菌胺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及油菜菌核病、黄瓜褐斑病、黑星病等。

  微观形态学研究和细胞膜通透性实验表明,环己磺菌胺作用于菌丝细胞膜。通过测定它对灰霉菌中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的影响以及环己磺菌胺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环己磺菌胺使菌丝中DNA和多糖含量降低,而且和DNA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

  通过对环己磺菌胺作用下番茄植株中水杨酸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环己磺菌胺能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进一步解释了环己磺菌胺的田间药效高于室内生测的结果。环己磺菌胺对于某些抗性菌株(例如抗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嘧霉胺的灰霉病)仍表现出良好的活性,说明环己磺菌胺的作用机制有别于这些常用市售杀菌剂。

  环己磺菌胺外观为白色至浅黄色粉末,熔点119~120℃,堆密度为0.86 kg/L.溶解度(每100 mL):水1.94 g,甲醇1.63 g,丙酮11.37 g,乙酸乙酯6.15 g,甲苯2.14 g.大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值雌性为1,470 mg/kg,雄性为2,150 mg/kg,属低毒;大鼠急性经皮毒性LD50值雌性>2,000 mg/kg,雄性>2,000 mg/kg,属低毒;对眼睛、皮肤无刺激性。

  剂型:乳油和可湿性粉剂。

  试验例:环己磺菌胺具有较强的预防、治疗和渗透活性,具有较好的持效性。根据田间试验结果,50%环己磺菌胺可湿性粉剂使用药效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乳油、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5%腈菌唑乳油相当。

  13 噻唑锌(zinc thiazole)

  噻唑锌是浙江新农化工公司1999年开始自主研发并取得中国专利(ZL00132119.6)的噻二唑类有机锌的新农药,同时在9个国家申请了专利,现已获得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埃及、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专利授权。经过10多年的研究表明,噻唑锌是一种完全区别于铜制剂的有机锌的化合物,对水稻、果树、蔬菜等50多种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防治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新一代高效、低毒、安全的农用杀菌剂。目前在浙江、广东、云南、山东等28个省市广泛应用于蔬菜、水稻和部分果树类作物上,显示出优异的防治效果。

  试验表明,20%噻唑锌SC对黄瓜角斑病的防效为80.11%~90.40%(对比药剂防效为77.54%),施药后病情指数相比空白对照的32.45已降低至3.12~6.45.对白菜软腐病的收获前防效为73.6%~79.3%(对比药剂防效为67.4%)。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为61.78%~67.20%(对比药剂防效为60.20%)。

  噻唑锌的结构含有两个活性基团组成,一是噻唑基团,虽然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无抑制力,但在植物体内却有高效的治疗作用,该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致细菌死亡。二是锌离子,具有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作用;药剂中的锌离子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H+、K+等)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起到杀死病菌的作用;部分锌离子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也会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在这两个活性基团的共同作用下,杀灭病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防治对象更广泛。

  噻唑锌原药为灰白色粉末,纯品为白色结晶,熔点>300℃,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稳定性:遇碱分解,在中性、弱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高温下能燃烧。

  原药(95%)对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对大鼠急性经皮LD50>2,000 mg/kg,对家兔眼和皮肤无刺激性,对皮肤无致敏作用,属于低毒产品。

  制剂产品有:单剂20%噻唑鋅SC(商品名:碧生),复配制剂50%嘧菌酯。噻唑锌(30+20)SC(商品名:碧叶)。

  2015年3月18日,浙江新农化工公司又推出40%春雷霉素。噻唑锌SC(商品名:碧锐),其中添加生物溶菌酶而成为“双专利”的新型杀菌剂,对作物细菌性病害和稻瘟病等真菌性病害有特效;具备多重作用机制和多个作用位点、内吸双向传导和正反渗透层移活性,可全方位、高效力、彻底杀灭各类细菌,全面、持久保护作物。

  试验结果表明,用40%春雷霉素。噻唑锌SC在水稻上,用量40~50克/亩对稻瘟病防效达到90%以上,效果好于40%稻瘟灵药剂。用在柑橘、桃树和番茄等作物,表现出对病害有较好防治效果;叶片浓绿、减少日灼果、果实表面光滑、着色均匀、果型大小一致、显著提高果实外观品质。

  试验例:(1)魏方林等用噻唑锌杀菌剂对柑橘溃疡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1次药后13 d和第2次药后20 d调查结果表明,对柑橘叶片溃疡病,20%噻唑锌SC 400~667 g/hm2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77%氢氧化铜WP 936 g/hm2,286 g/hm2处理,防治效果与77%氢氧化铜WP 936 g/hm2防治效果相当。对柑橘果实溃疡病,20%噻唑锌SC 667 g/hm2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77%氢氧化铜WP 936 g/hm2、400 g/hm2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77%氢氧化铜WP 936 g/hm2的防治效果,286 g/hm2防治效果与77%氢氧化铜WP 936 g/hm2防治效果相当。

  噻唑锌对水稻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次药后14 d调查结果表明,对水稻白叶枯病,20%噻唑锌SC 225~375 g/hm2防治效果均极显著高于20%叶枯唑WP 300 g/hm2的防治效果;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20%噻唑锌SC 300~375 g/hm2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20%叶枯唑WP 300 g/hm2的防治效果,225 g/hm2防治效果与20%叶枯唑WP 300 g/hm2的防治效果相当。

  (2)胡伟群等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噻唑锌对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效。研究了噻唑锌和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杀菌活性,用孢子悬浮液接种法测定了两者按6种不同配比混配后稀释成5个质量浓度进行喷雾处理,24 h后接种黄瓜霜霉病菌孢子悬浮液。结果表明,噻唑锌和嘧菌酯对黄瓜霜霉病的EC50值分别为817.46、2.93 mg/L;2者以3∶2混配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而其他配比其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现为相加作用。

  14 其他创制品种

  14.1 啶菌噁唑(pyrisoxazole)

  啶菌噁唑(SYP-Z048)是沈阳化工研究院1996年在壳牌(Shell)公司(现先正达公司)早期报道的具有杀菌活性化合物的基础上,经优化得到的创制的噁唑啉类杀菌剂。应用在离体情况下,对植物病原菌有极强的杀菌活性。通过叶片接种防治黄瓜灰霉病,在125~500 mg/L的浓度下防治效果在90.67%~100%之间。25%啶菌噁唑乳油对小麦、黄瓜白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125~500 mg/L的浓度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在95%以上,对白粉病的杀菌活性与腈菌唑基本相似,高于三唑酮。25%啶菌噁唑乳油已取得登记,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用药量200~400 g/hm2.

  14.2 氟菌螨酯(flufenoxystrobin)

  氟菌螨酯(SYP-3759)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继烯肟菌酯和唑菌酯后于2004年创制的又一个高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新品种。氟菌螨酯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对白粉病有特效,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其对白粉病的效果远优于商品化产品醚菌酯,略高于唑菌胺酯;烯肟菌酯对黄瓜、葡萄霜霉病,小麦白粉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25%氟菌螨酯乳油已取得登记,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用药量50~100 g/hm2.

  14.3 苯噻菌酯(benzothiostrobin)

  苯噻菌酯(试验代号Y5247)是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自主开发创制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可广泛用于防治蔬菜和瓜果类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褐斑病、黑星病,玉米小斑病,水稻稻曲病,柑橘地腐病,油菜菌核病等。

  苯噻菌酯与嘧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理相同,为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抑制剂,对有益生物及作物有良好的安全性,低毒且对环境友好。多次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苯噻菌酯可以用于防治多种病害,特别是对黄瓜白粉病和黄瓜霜霉病表现出了优异的防效,其防效优于或与进口杀菌剂嘧菌酯相当,但原药成本、亩用药成本均低于嘧菌酯。

  苯噻菌酯对防治小麦白粉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0.991和1.823 μg/mL.其在小麦叶片上内吸输导性差,但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良好的粘着性、耐雨水冲刷和较长的持效期。用有效成分为25 μg/mL的苯噻菌酯药液喷雾处理的麦苗,14 d后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其防效仍达72.48%.

  14.4 甲噻诱胺(methiadinil)

  甲噻诱胺(试验代号SZG-7)是南开大学2005年自主开发创制的高活性的植物激活剂(内含硫原子的噻唑环活性基团)。甲噻诱胺具有很好的诱导活性,对烟草病毒病和水稻稻瘟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防效分别为40~70%、30%~40%、30%~70%、30%~40%.一般在作物苗期或未发病之前使用,持效期可达10~15 d.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甲噻诱胺属于低毒化合物,对家兔的急性眼睛试验为轻度刺激,对家兔的急性皮肤试验为无刺激。25%甲噻诱胺悬浮剂分别对鱼类、蜜蜂、鸟类、赤眼蜂、藻类等测定,评价其环境毒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药剂属于低毒和对环境安全产品。

  25%甲噻诱胺悬浮剂田间试验,用量166.7 mL/kg、208.3 mL/kg和250 mL/kg等3个处理在第4次药后7 d,防效分别为69.03%、70.69%和73.28%.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与对照药剂8%宁南霉素水剂用量80 mL/kg的防效(71.57%)相当。

  14.5 氟苯醚酰胺

  氟苯醚酰胺是我国自主研发并首个上市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据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红院士介绍,在2010—2014年的第二轮973项目中,华中师范大学自主创制的新农药氟苯醚酰胺(开发代号Y131490)为新型SDHI,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优异的防效,同时对白粉病、马铃薯晚疫病具有高效杀菌活性。氟苯醚酰胺具有内吸传导性,并具有耐雨水冲淋、用量低(5~7克/亩)、成本低(<20万元/吨),其防效及成本明显低于同类产品噻呋酰胺。氟苯醚酰胺申请中国专利号为201310502473.7,国际PCT/CN2013/089220.目前已转让给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开发;但尚未在国内取得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和登记证书。

  14.6 氟醚菌酰胺

  2010年,由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创制合成了氟醚菌酰胺,2015年7月30日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取得了98%氟醚菌酰胺原药、50%氟醚菌酰胺水分散粒剂和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等3个产品的临时登记。

  14.7 申嗪霉素

  申嗪霉素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农乐生物制品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微生物源农药,主要成分为甜瓜根际促生菌M18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吩嗪-1-羧酸,能够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生长。其主要作用方式为喷雾施药,保护植株,防止病菌侵入,药剂无内吸性,并能促进植物生长,杀菌谱较广,对水稻纹枯病、西瓜枯萎病和辣椒疫病等病害都有较好防效。张穗等进行了申嗪霉素与稻田8种常用杀虫剂(毒死蜱、乙酰甲胺磷、吡虫啉、噻嗪酮、阿维菌素、杀虫单、杀虫双、三唑磷)和3种杀菌剂(三环唑、多菌灵、井冈霉素)混用试验,结果表明,对申嗪霉素药效影响不明显,并对水稻安全。

  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天泽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西珀尔农作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登记1%申嗪霉素悬浮剂,分别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西瓜枯萎病和辣椒疫病。

  更多杀菌剂,请关注农药网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4-187916-1.html

标签:农药 创新

上一篇:今年南京农残检验室覆盖率将达70%以上
下一篇:转基因商业化种植 草甘膦或成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