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郭超昂:植物病虫害识别专家
2015-12-16   来源:中国农药网   

  森林里的树木有啄木鸟捉害虫;在惠州港口原木堆场也有一群“啄木鸟”,他们专门捉去进出口原木上的害虫。大亚湾检验检疫局高级农艺师杨新军,就是这群“啄木鸟”中的佼佼者。坚守大亚湾8年,杨新军检出的植物有害生物达1158批次,3510种次,其中检出国家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达248种次,同事们都称他是“捉虫能手”。

  人物名片

  杨新军

  男,1972年生,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大亚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级农艺师。来到大亚湾检验检疫局以前,他一直在安徽老家基层植检植保站工作,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具有较深的研究。2007年,他只身来到了大亚湾,一头扎进了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日常工作中去,一干就是8年。

  现场“火眼金睛”捉虫子

  10月28日下午,惠州港原木堆场正堆放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木和松木。杨新军和搭档梁梅华背着工具箱进入堆场,他们从箱子里拿出捉虫工具——— 砍刀、木工凿和镊子。在堆场转了一圈,杨新军说:“走,去找那些带树皮的原木。”

  经过多年的检验检疫工作,杨新军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一堆原木摆在眼前,哪些木头最有可能出现虫害,他一眼能看个七八分:“一根木头中,最有可能出现害虫的是树皮底下;木头切口处如出现‘蓝变’,则最好取样进行化验……”

  找到带树皮的原木,杨新军用工具刀扒开树皮,用镊子夹起树皮仔细查看。说话的功夫,一棵被划开树皮的木头上,突然爬出一只细小的甲虫,没待记者看清楚,杨新军已经迅速地用镊子夹起带虫子的树皮,一旁的搭档梁梅华则用一团棉花,将小虫子粘起来塞进一只小试管。

  “这是一种小薪甲,主要取食原木上的真菌,当地常见昆虫。”杨新军胸有成竹地说,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仍需将虫子带回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以辨别种类,确保准确。

  港口码头、工厂车间、国际航行船舶、实验室,是杨新军和同事经常工作的场所;出入境植物及其产品、交通运输工具,则是他们找虫、抓虫的对象。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阴晴冷暖,船舶一靠岸,他们就出现,八年如一日。

  找虫子、辨认虫子,对杨新军来说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更是一种关乎国门安全的责任。

  “比如蠹虫就有许多种类,准确识别和鉴定到种很困难。”杨新军说,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有435种植物检疫性病虫害,另外还有很多种国外未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对于他们来说,准确认识和记住其中每一种病虫害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主要是根据港口所进原木的产地、种类,查阅输出国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检疫,一旦发现无法鉴定或识别的种类,一定要送上级部门鉴定和复核,不能有一丝差错,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害虫闯关成功。”

  根据原木新鲜蛀屑找到害虫

  “啄木鸟给树治病是听声音,我们是看,如果不细心,没经验,没耐心,就检不出虫来。”杨新军说,检验检疫工作关乎国门安全,责任心强一点,病虫害传播风险就降低一分。

  2014年10月17日,一艘装载近3万立方米新西兰辐射松原木的“长江幸运”号货轮靠泊惠州港。经过对原木表层、中层抽样检疫后均未发现活的有害生物,但是,杨新军敏锐地观察到该批原木上残留害虫为害的蛀道和少量新鲜蛀屑。凭借多年的现场查验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他判断该批原木携带疫情风险较大。

  为防止疫情随原木传入国内,杨新军和同事们加大了对堆场原木的巡检力度和抽检数量。为了捉住那条“活虫”,他们逐根剥查原木上残余的树皮,检查是否有虫孔,是否有新鲜的虫蛀屑,一根又一根,一次检查就是四五个小时。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们果真在船舶下层装载的原木上发现了“潜伏”很深的活的钻蛀性林木害虫。大亚湾检验检疫局随后启动了应急防治预案,对携带疫情的全部原木进行了熏蒸除害处理,成功阻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有效防止了害虫随入境原木传入国内。据了解,此次截获的活体害虫后经广东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鉴定复核,确定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南部松齿小蠹。目前,该虫在我国国内尚未有分布。

  大亚湾检验检疫局统计,8年来,经杨新军检出的植物有害生物达1158批次,3510种次,其中检出国家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达248种次,有效地阻止了国外植物疫情通过惠州港口岸传入国内,保护了国门安全。

  更多害虫信息,请关注农药网(www.nongyao168.com)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4-177648-1.html

标签:农药 专家 识别 病虫害 植物

上一篇:防城港高毒农药定点培训班开班
下一篇:山东东营7家超市查出农残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