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药残留为何频频出现广州餐桌
2015-12-15   来源:中国农药网   

  近日,央视曝光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从化区内多个蔬菜种植户在蔬菜上施用呋喃丹、甲拌磷和甲基异柳磷等禁用农药,引起广泛关注。过去一周时间直至目前,相关辖区政府和监管单位仍在加紧检查和跟进工作。事实上,2013年新快报就曾报道,调查发现广州市番禺区、白云区的种植农户使用禁限用农药。类似事件一再发生,但仍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相关方面专家以及多个区的相关部门,详细分析了多方面原因,试图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专家指出,长远来看应当发展集约化农业,但当下的农药问题仍要靠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和监管。

  走访

  市中心多数市场日常抽检蔬菜农残

  记者近日走访了越秀、海珠、白云、荔湾、天河五区的肉菜市场,发现从多年前起,一般规模的市场均会每日对进场蔬菜进行抽检,部分市场还会实时公布。

  如海珠区江南东市场约有40个蔬菜摊档,市场管理处每日早上会对3个至5个档口共十多个品种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将结果公布在市场内的电子屏上,一旦发现有超标会上报当地管理部门。“我们从2003年开始每日抽检,初时曾经查出过超标的,但近几年都没查出过了。”管理处工作人员称。

  此外,荔湾区紫来市场、白云区石井张村市场、越秀区东山肉菜市场、海珠区沙园市场均有对场内销售的蔬菜进行日常检查,并且时有食药监部门进行抽检。

  据食药监部门人士透露,大约从2005年开始相关部门就要求市中心内的普通肉菜市场每日进行抽检,项目包括蔬菜农药残留、肉类产品“瘦肉精”和海产品类“吊白块”等,并上报相关部门报备以及在市场内公开。有些市场因条件限制未能公布结果,市民可向市场管理处询问。

  各区多个市场蔬菜销售暂未受影响

  记者走访发现,上述市场的进货源各不相同,多数不是从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进货。例如海珠区沙园市场的蔬菜来自荔湾区芳村、白云区钟落潭等地;同一区内的江南东市场的蔬菜货源包括白云区、番禺区、从化区和荔湾区芳村等地,也有市场在本区菜农处收菜。

  天河区棠德南路附近一个蔬菜果蔬水果批发市场的商户告诉记者,周边市场的商户“大部分从外地进货,所以不受(此次事件)影响”。而在天府路附近的“田园超市”,记者看到前来买菜的街坊络绎不绝,商户告诉记者,热销的白菜、小白菜、芥兰等都不是广州本地种植的,不过他们的生意并不受此次毒蔬菜事件影响。

  而“走鬼档”卖的蔬菜则来源不明,不少小贩称所卖的菜是自家种植不打农药。荔湾区紫来市场外一名“走鬼”告诉记者,她的蔬菜是清远的叔伯所种,不用农药。记者询问“是否进行过农药残留检测”时,她没有直接回答,只表示“我卖了十几年了,自己都吃这些菜,怎么会有问题”。

  不过,海珠区食药监局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走鬼菜”很少是自己种的,不打农药更是不可能,市民最好不要购买。

  管理者称市场能力有限要严控源头

  有市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肉菜市场的抽检其实力度有限。“我坦白说,市场管理处一般上午8点左右上班,可是很多街坊早上六七点就来买菜,那些卖出去的菜就没法保证(是否能抽检到)。而且现在一般肉菜市场蔬菜档口少则十几个,多则四五十个,但管理处人少,最多只能抽查几个档口,而且只能检测最简单的两三个项目,效果实在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者称,食品安全的管理更应该在生产源头和批发销售环节加强监管。

  探因

  原因1

  广州散户种植数量多分布散监管不到位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郊区的农业部门均表示,当地个体菜农较多,他们的菜田大多不超过5亩,数量多分布散,监管上的确存在难度。例如南沙区小户分散经营占比50%左右,六成蔬菜产品在广州销售。而此次处于事件焦点的从化区有3万户至5万户种植散户,增城区则有1万多户。

  白云区共有10289户散户,全区生产的蔬菜90%来自散户;白云区农林部门今年以来检查种植户2570户,占散户总数不到三成。白云区农林局工作人员坦言,对散户只能用抽检的方式鉴定是否使用违禁农药,监管存在难度。

  南沙区农林局工作人员也表示,通常情况下,种植企业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规范的农药使用标准;散户则数量大、生产状况复杂、质量安全意识较薄弱,因此进行安全监管困难得多。从化区农业局副局长黎均则表示,个体菜农监管难是全国性难题。

  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向记者透露,目前很多农户普法、种植培训和宣传工作都由基层农技员承担,单靠他们的力量实在难以百分之百照顾到所有农户。

  原因2

  个体菜农法律意识淡薄并缺乏农业知识

  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认为,广州市郊区的个体菜农中有很多外来人员,比起当地村民,他们更有可能铤而走险使用违禁农药。他解释,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成本比高毒高残留农药高约30%,而且前者见效较慢,部分菜农会冒险使用后者。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部分农民欠缺相关知识,有些病虫只要一两种农药就可对症下药,可是有些农民要用五六种;或者药效较低的就够用了,偏要施用药效高的。这样非但容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还会导致病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不过,陈日远补充称,广州市内多数菜农并非不懂上述知识,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主要还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

  原因3

  农药流动销售难杜绝 隐形成分难检测

  南沙区农林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农药的流动销售也存在监管困难。虽然正规登记注册的农药经营店是该区主要的农药供应源,但据群众反映,仍有一些流动车辆到田头兜售农药,可能存在违规销售农药的行为。

  此外,农药隐形成分也成为主要风险源。该局抽样检测发现,一些农药混配剂中,非法添加禁限用农药成分且未在标签上标示,普通人无法发现该隐形成分,就容易使用禁限用农药。陈日远也透露出同样的信息。

  原因4

  市内某些村镇的小型批发市场管理不善

  陈日远告诉记者,目前广州市一些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如江南蔬菜批发市场等运营成熟,管理完善,而且进场销售的多是规模化企业或农业基地,散户少,基本能够按照要求严格进行日常抽检,但市内一些村镇的小型批发市场的确存在抽检不严的现象。

  他认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包括这些批发市场检测设备或人员配备不足;而且进场销售的多是散户,批次太多,以这类批发市场的条件来说难以胜任抽检任务。

  不过,陈日远表示,市中心居民不用太担心,广州蔬菜市场的监管起步早,总体来说情况较好。而且,市中心的肉菜市场和超市自己也会日常抽检,尤其是超市,对蔬菜商品可溯源,所销售的菜较有质量保证。

  建议

  可考虑农资经营店人员持证上岗

  陈日远表示,应加强各方面监管和宣传,比如加强对菜农的法制宣传、种植知识培训和指导;加大对村镇蔬菜批发市场的投入,提高各个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此外还要重点监管村镇农资店的销售行为,比如实施农资店经营人员持证上岗,加强管理。

  他还指出,从长远来看,广州市应发展集约化农业生产,管控起来更统一规范。有基层农业技术专家也表示,“大企业、大合作社使用违禁农药风险高,而农民如果将土地出租给它们,租金收入比自己种地收入还多,当然会支持”。

  科普:蔬菜没虫口“带毒”风险更高

  有街坊认为,虫口较多的蔬菜更安全,对此,白云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周伯扬明确表示“不靠谱”。他解释,有虫口的菜,很可能是虫害没有防治好,药没有打对,或者错过了打药的最佳时期。这样一来,菜农为了确保收成,反而会加大农药的用量和浓度。因此,食用有虫口的菜,风险可能更大。要确定蔬菜安不安全,要靠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支招:一洗二浸三烫去除农药残留

  周伯扬说,施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市民不必闻农药色变,关键是要尽量去除农药残留。他表示,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洗、二浸、三烫”三个步骤,就可以去除水果蔬菜上95%以上的残留农药。

  在家庭中,简易方法有蔬菜冲洗加浸泡法,一般先用水反复冲洗,再用清水浸泡几分钟,然后用流水冲洗两三遍。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溶解,冲洗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金针菜、韭菜花、生菜、小白菜等。

  此外,流水冲洗加碱水浸泡法也不失为去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在碱水中浸泡5分钟至15分钟,一般是500毫升水中加入食用碱5克至10克,然后用清水冲洗三五遍。

  更多农药残留资讯,情关注农药信息网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4-177554-1.html

标签:农药 广州 出现 频频 为何

上一篇:贵州兴仁1.1吨假劣农资产品被现场销毁
下一篇:农药氧乐果中毒如何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