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卡洛琳学院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因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和青蒿素一夜之间成为国内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同时获奖的两名科学家所发现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虽在国内所受的关注度小很多,但其贡献也不容小觑。
阿维菌素,是目前全球用量最大、使用技术最成熟的生物农药,其市场前景被农药行业普遍看好。自诞生以来,阿维菌素就备受生产企业关注,不断更新生产工艺,开发新剂型,其原药和制剂产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阿维菌素供应国。但由于产能已经过剩,我国阿维菌素企业正面临新一轮挑战。
历史:
成名于防治寄生虫
作为农药行业最成功的生物农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成名于防治寄生虫。它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早期主要是农用杀虫剂和兽用驱虫药。今天我们用于治疗线虫病的核心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人兽两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衍生而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默沙东公司的研究人员与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合作,收集了大量的土壤样品,从中培养、筛选和寻找新型的抗微生物活性物质。他们收集到4万多个土壤样品,在其中一个样品的培养和筛选过程中,一类全新的抗寄生虫的化合物被发现了。这个唯一的土壤样品由日本东京的北里研究所提供,来自东京郊外的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其发现者就是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大村智。
随后,实验人员用这个土壤样品的培养液处理一些常见的寄生虫,通过实验发现没有一种寄生虫能够存活下来。为了验证这种新药的效果,实验员取出几滴样品,大量稀释,然后再用于寄生虫,结果还能把寄生虫杀得一干二净。实验员再次大量稀释,结果发现杀寄生虫效果一样非常好。这让实验员感到非常惊讶,重复几次试验后,效果都一样。于是他们确信,这个土壤的培养液里一定存在着罕见的高效抗寄生虫的化学物质。通过对该培养液里的菌种进行分离和纯化,默沙东公司的研究人员找到了这些化学物质,并将它们命名为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是通过发酵放线菌后提取菌丝得到的混合物,有4大类主要结构,其中B1类的活性最好。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研究人员把阿维菌素家族的一员,阿维菌素-B1(Avermectin-B1)的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C22=C23)通过氢化还原,做出了一个集中阿维菌素家族不同成员优点的新化合物,不但化学稳定性很好,而且生物利用度也有提高,它就是伊维菌素。
最初的菌种经发酵后每立升培养液只能产生大约9微克阿维菌素,经过工艺部门的不断筛选和优化,新菌种发酵后阿维菌素的产量提高了5~6个数量级。1999年,意大利的一家实验室又发现了第二个能产生阿维菌素的菌种,使得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生产更容易。
其实,寄生虫病在欧美发达国家人群里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欧美的畜牧业和宠物业,每年因为牲畜得寄生虫病而造成的商业损失不下40亿美元。兽用的伊维菌素上市之后,很快成为家畜和宠物抗寄生虫病的理想用药,年销售额接近10亿美元。
成长:
中国企业扛起大旗
自1991年害极灭(Abamectin)进入我国农药市场后,阿维菌素农药在我国的害虫防治体系中开始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阿维菌素走向市场后,其价格一度堪比黄金,只有在花卉、畜牧和水产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内有应用。
最初阿维菌素生产的问题是收率太低,且杂质太多。最早的时候,阿维菌素中B1含量≥92%,且主要有效成分B1a比例只要占到其中的80%就符合国标。虽然这个产品的工艺已经由上海一家研究院给出,但要走通进而放大生产却没有那么容易。
经过中国企业不断的努力,以及在国外客户的采购压力下,国产阿维菌素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现在,阿维菌素产品的B1含量基本达到95%以上,B1a含量一般都在97%。高质量原药合成出来的伊维菌素副作用更小,疗效更好。按照业内估计,中国的阿维菌素产能已经占到全世界的80%以上,产量也接近全球供应量的70%。近年来,国内原料药出口不断克服国外市场的技术壁垒,许多企业纷纷通过各种FDA和欧盟认证。阿维菌素的国外原厂家也早已停产转向中国采购。除了医药企业,农药跨国公司如先正达和拜耳的阿维菌素来源,也是中国企业。
近年来,中国阿维菌素企业面临一些问题:生产环节废水废气排放较多,重复使用产生抗性等。为此,国内阿维菌素企业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牵头下,阿维菌素生产企业协作组于2010年4月成立。协作组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成立项目组,由成员企业共同承担课题,加快研发下游产品,同时研发环保型制剂新产品,积极引导消费,指导农民正确用药,减缓阿维菌素系列产品药效抗性的产生。一些有责任心的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开发出甲胺基阿维菌素盐等延伸产品,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农业生产。
以升华拜克为例。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生物农药与兽药生产企业之一,其阿维菌素出口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该公司曾承担并完成了阿维菌素代谢工程法清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及开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药创制工程项目,此外,农药废水低排放技术开发项目——阿维菌素清洁生产新工艺及废水、废渣低排放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农药废水低排放技术开发重点项目。
在废水处理上,中国阿维菌素企业利用世界领先水处理技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艺设计先进,设备处理废水能力强、能耗低、运行费用低、产气量高,每千克COD可产气0.58~0.6m3,远远超过0.35的理论值,厌氧污泥全部颗粒化。这改善了传统处理工艺中的诸多不足,投资少、运行成本低、效果好、能源可回收、占地面积小、运行操作简单;经处理的废水既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又能从中获取能源,给各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谓一种双赢的环保运作模式。
未来:
亟须从“乱斗”走向“竞合”
通过中国农药企业自身的努力,阿维菌素在中国找到了最适合发展的土壤。然而,经过几轮的扩增,我国阿维菌素产能严重过剩、违规竞争、出口退税等问题成为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2008年以来,阿维菌素被市场看好,企业的登记扩产升温。2012年一季度,当阿维菌素走出市场低谷后,企业的登记扩产立马红火起来。据统计,当时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有400多家企业累计登记产品1300个,其中原药登记企业14家,甲维盐登记企业33家,阿维菌素年产能2500吨,实际产量1800吨左右,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在2300吨左右,数百吨供求缺口要靠价格上涨来抑制。供求失衡导致价格大涨,生产企业大幅扩产,又造成阿维菌素阶段性供大于求。随着去年上半年以来阿维菌素原药价格的大幅上涨,行业又将迎来一波大幅度的扩产潮。
对此,阿维菌素生产企业协作组成员呼吁产能扩张尽快急刹车,建议阿维菌素产业尽快从“乱斗”走向“竞合”,共同扶持这一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正在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新建阿维菌素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准入规定,在生产布局、工艺装备、生产规模、能源消耗、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并针对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密切配合监管部门严把企业核准关,保护合法生产企业的利益,稳定市场秩序,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
据统计,2015年1~7月,我国生产阿维菌素约2400吨,销售约2300吨,行业有100多吨库存。受部分违规生产企业无证非法生产阿维菌素影响,近期阿维菌素价格快速跌入低谷,当前国内大型生产企业主流报价在每吨66万元左右,预计受冬季淡储、气温降低、企业检修、国际采购商开始询价等因素影响,后期阿维菌素原药价格会有所上涨。截至2015年10月12日,国内阿维菌素制剂登记数为985个,其中单剂447个,复配制剂538个。从登记剂型来看,高含量、环保剂型登记数量增加,复配制剂登记数量超过单剂数量。这可以看出,农药企业为了延续阿维菌素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使用环节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阿维菌素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特别是阿维菌素原药出口量超过产量的一半,因此出口退税率问题对每个企业的影响都非常大。当前阿维菌素执行的商品编码为2942000000,按其他有机化合物归类,退税率为9%。而如果按照商品编码2932999099,按其它仅含氧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归类,退税率将达到13%,对于大部分生产企业来说,这个退税率难以实现。对此,阿维菌素生产企业协作组表示,将会向相关部门提出协商处理的请求。
免责声明:以上农药信息摘自互联网,与新农资360无关,如有侵权,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