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资360获悉,最近我国科学家研究证实了,苯锈啶可以作为三唑酮的替代药剂来进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三唑酮一直是农业生产上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欧洲在1942年首次报道小麦白粉病菌抗三唑酮菌株的出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小麦白粉病菌出现了抗三唑酮菌株的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5年起对我国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的敏感性进行连续监测,所测菌株涉及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监测结果表明,由于三唑酮长期大面积单一使用,使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已产生抗药性,并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011年供试菌株平均抗性水平为34.92倍,与2009年的56.58倍相比有所下降,这可能与近些年来三唑酮的使用量减少和其他农药的使用有关,但其抗性频率仍高达97.00%,且高抗菌株频率仍呈现上升的趋势,已高达42.00%,抗药性形势仍很严峻。
苯锈啶和三唑酮均为EBIs类杀菌剂,但2种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同。其中三唑酮是脱甲基抑制剂(DMIs),即抑制甾醇C-14脱甲基作用,苯锈啶则是抑制甾醇C=C双键还原作用或同分异构化作用。研究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和苯锈啶的抗药性无交互作用,因此苯锈啶可作为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的替代药剂或轮换药剂在实际生产上使用。
据农药网了解,截至2013年8月10日,除了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外,国内尚未有获批登记苯锈啶原药或制剂产品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