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国内以尿素为主的氮肥价格总体呈现出宽幅震荡态势。市场火暴时,价格屡创新高,让生产、流通企业赚得盆盈钵满;而市场萧条时,企业则苦不堪言,亏损连连。然而,随着近期受到来自政策、市场、技术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作用,以往氮肥价格冰火两重天的走势即将终结,氮肥市场或将走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第一,产能扩张趋于有序化和产业布局走向合理化。新年伊始,由工信部发布的《合成氨准入条件》正式实施,堪称合成氨史上最严措施:原则上不得新建以天然气和无烟块煤为原料的装置,3年内煤炭调入省原则上不得新建产能,新建产能生产规模不低于1000吨/日等。这些限制新增产能条件,无疑是对先前遍地开花的扩能泼了一盆及时降温的冷水。该《条件》引导东部地区合成氨生产装置向西部煤炭产地有序转移,建设大型煤制合成氨生产基地。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势必配套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同时,受煤炭供应线路过长、物流费用上涨,以及当地环境容量限制等因素制约,东部氮肥企业有着与西部合作的愿望,在更好地利用资源情况下实现双赢。可见,此举可以缓解东部地区产能过剩状况,避免频发价格战,以便保持市场稳定和较高的景气度。
第二,市场供需关系趋于和谐。截至2012年末,我国合成氨总产能已高达6700万吨,尿素产能7100万吨,而今年合成氨和尿素还将分别新增产能430万吨、680万吨以上,如果年内全部形成生产能力,尿素产能将比实际有效需求过剩近2000万吨,这种供求状况自然是氮肥市场价格或许还会产生宽幅震荡的隐患。然而,《条件》的作用犹如对狂奔车辆及时踩刹车,使后续扩能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随着天然气供应更加倾向于民生领域,加之气价调整箭在弦上,气头尿素不仅难以再行扩能,反而其产能占比由目前的近30%逐年下降,直至彻底退出。由此可见,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与气头尿素的逐步萎缩,可使增量与减量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对氮肥市场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技术门槛倒逼作用显现。《条件》规定设置了不同原料的单位合成氨能耗限额,如无烟块煤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500千克标煤/吨,并规定现有企业3年内应达到上述标准。同时对“三废”排放不达标,发生重大安全、环保事故,年均吨氨综合能耗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装置,将作为落后产能责令退出。显然,涤荡掉一部分落后产能,减少一部分质次产品对市场的干扰冲击,更有利于氮肥市场健康稳定。
除了上述支撑因素之外,还有稍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特殊和稀缺煤类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对包括无烟煤在内的稀缺煤种采取总量控制,煤炭价格对尿素成本支撑作用增强。同时尿素淡季出口关税由7%降为2%,有利于增加出口。这些也都支持氮肥步入景气周期的预判。(王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