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内的化肥产能过剩,尿素的过剩量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接近8000万吨的产能几乎可以超出农业使用量的一倍,特别是近些年来,企业扩产、新建项目呈迅猛增涨的态势,短短五年间已经从温和性过剩转变为癫狂性过剩,即便如此,仍然有企业无视全行业的过剩现状,无序“摊大饼”,行业已陷入雾霾。
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对企业家的忠告:
你们无法避免面对经济的上上下下,也无法避免一定会面临的风风雨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坚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少听一点天气预报。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在经济向好时做好,更关键的是在冬天要活下去。因为最可怕的事情,是春天到了,你却不在了。
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做好自己的企业、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天之余,总是善于发现危机中的机会,及时推演危机过后的图景,在冬天里完成春天的布局。这样,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已经遥遥领先。
企业扩张和地方政绩合力推动重复建设
产能过剩所带来的恶性竞争已经蔓延氮肥全行业:2013年上半年,氮肥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当前产能利用率只能维持80%左右,低于历年的同期,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相继出台的运价、气价上涨等不利政策,更是让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举步维艰、被迫停产。
“像氮肥这样的装置工业一旦停产就要付出巨额的代价,同时现金流的断裂也会威胁企业员工的直接效益,目前全行业面临亏损的状态,谁都不好过。”一家氮肥企业的负责人大倒苦水。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驱动产能的扩张,产能过剩最为实质的根源是什么?
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国内的数家企业及相关部门,所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矛头首当其冲指向了地方政府。
首先,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企业的重复建设、产能扩张,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同情理解,作为地方政府去考虑全国的产业布局有些勉为其难;其次,有资源的省区过分强调资源的就地转化,但是转化煤化工没有新技术的支撑,接下来只能转化成传统的合成氨、尿素、甲醇;再次,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过分看重自身资源、成本的优势,认为会在这种优势下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企业集中建设投产,最终演变成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
产能过剩倒逼企业进入转型期
“中国的经济走到今天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期,如果转型不成功,经济不会进步,甚至会倒退,转型期必须要创新,用创新作为驱动。企业没有投资渠道和项目,但是钱必须要运转起来,所以只能搞重复型建设,而且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差,仿制非常容易,再加上仿制的成本很低,看到一个项目赚钱就一哄而上,今天是赚钱了,可是明天就赔钱了。”安徽一位央企的负责人更深层次地剖析了产能过剩的又一内因。纵观全局,化肥产能过剩的问题成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整体缩影,折射出当前经济形势的问题与方向。
有企业认为:目前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经济面临转型,企业也要转型。在经济快速发展上升的时期,企业转型失误还有挽回的余地,但是在现阶段,特别是在经济疲软的环境下,决策的对错,对于企业生死攸关。刘淑兰谈到企业创新时提到:特别是氮肥这样的传统化工企业,本身创新能力就很差,创新意识不足,生产企业本该是创新的主体和主阵地,但是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过渡而来,之前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几乎是分开的;其次,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足,没有带头引领科技进步的创新型人才;第三,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每年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2%,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差甚远,虽然国内企业在世界500强的名额越来越多,但是国际化的经营水平仍然无法比拟。今天生产了多少肥,今天卖出了多少肥,没有赔钱、没有库存就知足了,这样的思想不要说做成百年老店,哪怕存活五十年都很难。
行业发展亟需提高扩产门槛
寻找到了过剩的根源,行业如若健康发展急需对症下药。氮肥协会提出,在发挥市场的主动力的同时,国家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辅助:
遏制新建。虽然市场发挥着自我调节的作用,但是政府要从源头遏制新建产能的扩张,制定以煤资源、水资源、综合能耗、环保指标、环境容量等条件在内的准入门槛,严之又严地加以控制。
淘汰落后。不能简单用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人员的善后处理关乎社会安定,需要慎重对待和相关政策的扶持;能耗、排污指标建立交易制度,保证国内整体产能不变,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得以良性循环。
兼并重组。鼓励先进企业并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兼并重组虽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能但是能够达到先进与落后产能的替换,整体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国家应给予一定支持和引导性的政策。
技术进步。支持大型先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近些年来,产能过剩对氮肥行业的发展和效益影响很大,但是正是由于大型先进装置的建设,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有着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先进煤气化技术的大型企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大型化产业集中度提高将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提升。
开拓下游。通过发展下游扩大市场,化解产能过剩的供需矛盾。通过国家对国Ⅳ标准的大力推广,车用尿素的消费量每年都还会有所增长,此外,锅炉的尾气治理和电厂脱硝的发展前景也很可观。
虽然产能过剩对行业影响很大,但是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刘淑兰表示出了乐观的态度。首先,确保粮食安全不能没有化肥,而且氮肥是化肥的主力军。其次,现在农业部主抓的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将工作抓到了点子上,而且国家倡导的土地流转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没有规模就不能实现机械化,没有机械化就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所以产业伴随农业的发展,产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当谈到肥料结构调整时,刘淑兰强调:技术创新是关键,目前协会所倡导的主流技术要适合大型企业、大型装置的生产运行,譬如稳定性肥料和增值尿素的改建成本不高,有区别于传统肥料,可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硝基复合肥、尿素硝铵溶液同样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而且符合国家提倡的土地流转和水肥一体化。在创新肥料品种上,面向大田作物同样是主流。
企业呼吁延长窗口期
产能过剩虽然对行业带来了不良影响,但也正是由于产能的过剩,督促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尿素生产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记者所采访的氮肥企业普遍呼吁,国家应该放手让这些企业去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建议取消淡旺季的窗口期,保持平稳的税率。现时段的当务之急,国家主管部门可以把取消特别出口关税作为立竿见影拯救国内市场的最好杠杆,对提振市场信心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合理的布局分析,当前一些企业在向有资源的地区转移产业重心,这种迹象已经形成,虽然成本很低但是距离市场较远,恰恰相反的是,粮棉主产区的企业需要外调煤炭,市场竞争力不足,虽然地处沿海但不能出口,这些企业的减产或停产对国内的用肥将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一旦重心转移,春耕期间粮棉主产区全部都从西北运输存在压力,放开出口可以保护粮棉产区的一定的产能存在。考虑到化肥为季节性产品,靠近市场比靠近资源更重要。
放手也罢、看紧也罢,有关部门负责人曾说:就目前的国际行情,真放开出口,企业能挺多久?就算是延长出口窗口期也只能算得上是缓兵之计,长久来看,氮肥生产企业如果想突出雾霾,需要抓住转型关键期的机遇,唯有创新才是企业的原动力。(张涛,高志,张高科,徐骞,陈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