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化肥行业采访时,了解到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近一两年中,具备承储资质的企业在化肥淡储过程中无一盈利,但却没有一家承储企业表示愿意退出这个领域。淡储为何不盈利了?企业既然不盈利,为何还要积极承储呢?记者进行了调查。
淡储初衷早已时过境迁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肥处副处长韩红梅向记者介绍了化肥商业淡储的由来。她表示,淡储制度从2005年正式建立,当时化肥还处于供不应求的时代。一到春耕用肥,化肥需求量陡增,而化肥供应受制于生产、原料、运输等因素,容易因供不应求而价格过度上涨。2005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同年10月份又出台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补充规定》。承储企业以流通企业为主,兼顾大型化肥生产企业。淡储化肥以尿素和磷酸二铵为主。淡储时间从当年10月份到次年3月份。总的原则是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台账管理、公开招标。“经过7年的发展,淡储量已从当初的800万吨发展到现在的1600万吨。承储企业从最初的20余家扩大到90余家,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市、自治区。”韩红梅称。
应该说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淡季保生产、旺季保供应。运行模式也是稳妥的,包括公开招标、贷款的发放以及资金的回收这一套程序都不错,当时对化肥市场起到过积极作用。总体感觉前3年的情况还是不错的。“韩红梅对淡储政策曾发挥的作用给与了充分肯定。
但是,随着化肥由当初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过于求,化肥淡储政策起了变化。据了解,2010年尿素产能新增600万吨,总产能达到6600万吨,超过目前每年5000万吨左右的国内消费量。磷肥产能达到2000万吨,超过目前每年1100万吨的国内需求量。复合肥行业产能过剩更加严重,竞争异常激烈。
“过去企业竞标淡储的目的,除了为获得国家贴息贷款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淡季肥料与旺季肥料进价有较大的价差,通过这个价差来盈利。但是现在承储企业已追求不到这个价差。”韩红梅表示,随着化肥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淡储化肥旺季难以顺利出售,同时化肥的价格变化也变得无规律可循。2009年,承储企业出现亏损的苗头;2010年,几乎所有的承储企业亏损,据统计整体亏损金额超过20亿元。
那么,今年的情况又如何呢?接受记者采访的承储企业,不论是流通商还是生产商都表示没能盈利。一位吉林农资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储备的尿素其进货价是1900多元/吨,今年3月出货时的尿素批发价仅1800多元/吨,1吨就赔了差不多100元。承储了55万吨化肥的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副总经理刘斌也表示,目前虽没有具体计算淡储的盈亏数额,“不过肯定是没赚。”受访的化肥生产商也都表示没盈利。
山东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杨春生对承储企业不能盈利作此解释:“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1600万吨的化肥淡储量太大。秋冬淡季时,承储企业大量备肥,直接抬高了市场上的化肥价格。到了春耕旺季,仅储备的1600万吨化肥就够春季用的了,春季化肥企业不生产都行。春季本来就只需要2000万吨化肥,结果淡储就存了1600万吨,再加上春季化肥企业生产的上千万吨化肥,总量严重超过了需求量,导致旺季价格不涨反跌。”
承储企业被迫玩起猫腻
承储企业感到巨大风险的时候,猫腻也就出现了。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家承储企业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忙活了半年的时候,制造假的化肥流向、协议、合同、物流、发票和财务账。
“说白了就是造假,此举在业内已是心照不宣。大家都在骗,国字头的企业带头骗,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情况。”这位人士表示,目前产能这么大,淡储已经丧失了原来的意义。“不用储备,也能保证化肥到处都是。”
对企业的这种造假行为,业内人士并不感到意外。
韩红梅表示,在化肥淡储中,政府并不承担全部责任,只是对企业存货占用资金的贷款提供合同储备期内的利息补贴,贷款本金由企业负责偿还,企业经营盈亏也由承储企业承担。政府不规定专门针对淡季储备企业的销售价格,企业虽然拿到了政府贴息的好处,但是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这样,企业既想得到银行贷款和政府贴息的好处,又想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经营风险,设法违规就不可避免。
“客观地讲,如果储肥有利的话,企业会积极储存;如果储肥风险很大的话,企业执行起来就会打折扣。这几年化肥市场产能过剩以后,这种储备的风险是越来越大,很多淡储企业觉得淡储给的这点儿贴息远没有淡储冒的风险大,于是就出现了造假,这是可以想象的。”杨春生表示。
韩红梅也认为,承储企业在淡季该储肥的时候发现市场价格并不低,同时又对来年春耕的市场预期价格不看好,而储肥过程中还要发生仓库的费用、维修保管的费用等,企业还怎么淡储?“我认为企业对淡储的资格还是比较珍惜的,如果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正常情况下会很好地运作这件事。如果已经出现了造假的情况,可能也是不得已。去年承储企业已经普遍亏损,企业能长期干一件亏损的事情吗?于是就采取一些手段来应付检查。
杨春生还告诉记者,因为国家政策对淡储的6个月里不是严格要求每个月储多少,所以一些淡季储备企业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将储备期定得太靠后。今年3月初,国家财政部开始检查承储企业储备合同的执行情况。企业为应付检查,2月底大量进货,导致前面几个月淡储的资金没有投放到市场上来,到了春季开始大量收化肥,这造成一种假象:春季价格很短暂地上来了,但是当检查一过,有些企业又把这些货很快销出去,立马又把市场给砸死了。“市场本来很正常,结果遇到这种短期的大量收和大量放,导致市场上的化肥价格忽高忽低,反而把市场搅乱了。”
既想获取国家的淡储贴息贷款,又想规避目前淡储越来越大的亏损风险,于是一些承储企业开始造假。为了应付3月初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查,2月底才开始大量进货,待检查完后马上又将货物发走。图为一家企业在检查组走后立即将货发走后的库房
国家调控手段应做调整
对于已经变了味儿的淡储,业内人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情况是生产尿素的赔钱,卖尿素的也赔钱。关键原因一是产能扩张太快,二是国家调控过头。”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此举意味着国家发改委不能够再对化肥价格随意进行限制涨价等干预措施。但实际上,干预一直都存在,比如利用淡储调控价格。“国家的这一决定我们能够理解。但国家在干预化肥市场的同时,应采取措施干预原料煤炭的价格。现在煤价一直在涨,化肥也相应该有个合理的价格。不能对煤炭的价格全面放开,却对化肥价格严加管控。有人认为化肥价格越低越好,这样对农民有利,可是却没想过生产企业也得维持生存。”
韩红梅指出,化肥既然已经市场化,人为调控就应该越少越好。化肥是支农产业,但是企业也得盈利。现在化肥价格旺季不旺、淡季不淡,全年看起来价格挺稳定,也可能是国家希望看到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农民也得到一个稳定的价格,但结果导致生产环节越来越乱,毫无规律可循。
记者采访中发现,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完善淡储政策比取消淡储更为实际。
有关人士总结出3条完善淡储的措施。首先应该控制淡储总量。杨春生表示,目前化肥产能过剩,所以绝对不需要目前这么大的淡储量,应适当减少一些。
其次是提倡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联合储备。据了解,目前承储主力是化肥流通企业,但生产企业要求加入淡储行列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而目前一些农资流通企业淡储受损后,开始探索与生产企业实行联储的模式。而化肥生产方,大多数尿素企业缺乏通畅的营销网络,特别是自有的营销网络。如果完全没有掌控销售网络的能力,承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风险自然也会加大。所以,一些生产企业也有与经销商进行联储的意愿。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淡储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厂商双方的淡储风险。
流通企业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兵表示,非常赞成和生产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联合承储。“2010~2011年度的淡储,我们就是和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联合承储的,淡储虽然没怎么盈利,但也保证了不亏。我们今后还将采取这种模式。”
再次是减少产肥地区淡储量,加大销售地区的储量。黄小兵指出,华北是化肥的主产区,应减少储备。“比如山东本来就是产肥大省,一年达1000万的尿素产量,根本用不着再储肥。应该加大一些南方主要用肥区的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