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农业部印发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中,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主要产区将面临重大调整,棉花、油料、糖料、蔬菜作物将面临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经济作物“不经济”将成为常态。那么,未来五年经济作物该怎样种?农民能否从中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今天带您关注转型中的棉花产业。
2014年之前,国家为保护棉农的种植收益,制定了非常高的临时收储价格,而且连续几年不断提高,我国的大部分棉农享受了国家非常优惠的棉花收储政策,不管棉花种得好不好,棉花不愁销路,价格也有国家兜底,旱涝保收,是非常赚钱的。不过,这种政策补贴赠策最终被证明是难以为继的。因为国家定价太高,棉纺厂自然会选择价格便宜的进口皮棉进行加工,导致国产棉花收储后直接进入了仓库。国产棉花逐渐失去了市场。
2014年国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并在新疆地区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让棉价由市场决定,如果低于国家制定的目标价格,那么国家再启动补贴。
这样的政策听起来是不错,但是对于许多棉农来说,没有国家兜底的价格,还没有补贴,效益可不怎么好。很多棉农都在叹气——每亩地成本1100元,但产值不足千元。有很多棉农主动放弃,改种其他作物了。
问题一:面对种棉花入不敷出的情况,棉农该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我们就来看看专家有什么建议吧!
中国社科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国祥研究员:
去年我们生产的棉花不到600万吨,相比之前大幅减少,但是我们棉花的进口依然还有170万吨,只是略有减少,而且我们的棉纱大量地进口,达到200多万吨,这说明什么呢?
首先拼成本拼不过别人,我们就把价格降下来,但如果质量不提高,我们生产出来的棉花仍然没有人要,或者加工企业宁愿到国外去采购,不愿意收购农民生产的廉价的原料。这就要求我们农民朋友首先要在质量和品质上下功夫。
第二个就是农民要尽可能地组织起来,和加工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果加工企业能够改变思路,引导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原料,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就可以降低成本,对于农民来说,能够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原料,从而实现多赢。
问题二:我们曾经说“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曾经我国棉花质量好,产量高。现在的竞争力怎么变得这么弱?我们棉农该如何提高棉花的质量和品质呢?
中国社科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国祥研究员:
棉花的生长需要三大外部条件:光照好、水量足、土壤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开阔、土壤肥力也相对理想,三大条件都具备,自然是种植棉花的优势产区。但是要想保证棉花种植效益,对棉农来说还需要三大技术保障:
技术一:精量播种使用机械把种子精准投放,提高效率;
技术二:节水滴灌棉花耗水量大,采用滴灌节水技术,不仅省水、增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灌溉的劳动强度,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对改善农作物生长区和附近地域的生态环境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技术三:机械化采摘提高收获速度,节约人工成本。
以上三大技术,都是在规模化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新疆棉田动辄上百亩,集约化经营很容易实现;但是对于内地来说,规模有限、分散经营、加之土壤条件参差不齐,不仅质量不如新疆,成本反而还更高。
所以,“十三五规划”对于全国棉区做出了调整,将原先三大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调整为:新疆棉区、沿江沿海沿黄盐碱滩涂棉区两大棉区。
在这里我们送给棉农朋友有两条建议:
第一,对于优势产区来说,大家要在棉花质量上做足文章,同时尽量和加工企业形成有效对接。如新疆的长绒棉质量很好,就可以朝着高端、优质的方向努力;
第二,对于非优势产区来说,由于没有补贴,价格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如果无法保证单位亩产在500公斤以上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改种其他作物。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家既要学会做加法,更要敢于做减法,放弃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才能在政策的指挥棒下,寻找到那些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
2016年大宗商品迎来反弹时机,农产品强势回升,其中棉花成为领涨的明星产品。2015/16年度供需基本面趋于好转,为棉花回暖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现货涨幅有限,棉纺行业复苏缓慢,需求涨幅有限。
鲁证期货棉花分析师范中兴认为,由于今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仍在下调,加上部分产区天气多变,新年度国内棉花供应缺口估计较大,这需要进口棉、国储棉来弥补,而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棉花和棉纱价格预计将不断走高,如果下游行业不能很好地把原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消化掉,那么最终会对国内棉花产业形成不利影响。
2016/17年度供需格局如何将成为棉花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供应层面来看,新疆作为全国棉花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区,新年度种植面积及长势将影响到新年度的棉花供应格局,到7月下旬那时,新疆棉花正值花铃期,那时的天气状况及长势,将直接影响着新年度的产量,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