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农业机械化,必然会提及土地规模化、集约化。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作为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主要模式,土地规模化经营给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机。
资料图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土地流转率已达到30%,工商资本流转的土地大约占到10%。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看来,这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从而需要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为支撑。
然而,在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成为农业发展趋势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和土地规模化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型农机是否是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对于南方特别是丘陵地区,如何引导其机械化的发展?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相互促进与助推”
毋庸置疑,农业的现代化及机械化关系到农村及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在现有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限制了大中型农机的使用,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曹广乔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土地具备一定规模,农机装备才能发挥高效节本省工的优势,太小的田块,机器的调头、转弯等辅助作业时间过多,降低了机械生产率。
在曹广乔看来,土地规模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促进和助推。
“两者是并行的关系。”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王玉兴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田都会逐渐规模化,逐渐地走向农场主的形式,实现机械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近年来,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高效植保、秸秆还田、农用航空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而农业机械结构变化一个突出特点是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提高较快,中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和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之比由2000年的1:13.16上升到2014年的1:3.08;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远高于小型拖拉机。
“这主要是目前土地流转加快而引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到农村流转土地。”孔祥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多样化,是否能为不同经营主体提供适宜不同经营规模、不同作物的农机装备配备方案,成为影响农机装备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业机械化目前还有许多滞后之处,有的甚至开始制约土地规模化。”曹广乔表示,主要是缺乏高效适宜可用的装备技术,如油菜、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水果蔬菜茶叶等,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趋势非常明显,但是种植、植保和收获等装备技术缺乏或“不好用”,机械化越来越成为土地规模化的瓶颈。
如何研发出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高效率、多功能、精准化农机装备也是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敏丽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