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 幼苗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种子、胚芽或子叶腐烂。受害幼苗出土后,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绕茎扩展,似水烫状,而后病茎缢缩成线状,幼苗即倒地。该病发生后,短期内子叶往往未萎蔫仍保持绿色,而根部表皮腐烂呈褐色。在高湿度苗床中或连阴雨天气时,开始只是个别幼苗表现症状,几天后以病株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造成大片幼苗猝倒。空气潮湿时,病苗或土壤表面可出现白色絮状霉层而有别于立枯病。
立枯病。 幼苗出土后即可受害,尤以中后期为重。病苗基部变褐色,后病部收缩细缢、茎叶萎垂枯死。稍大病苗发病初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斑初呈椭圆形暗褐色,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丝状霉,后期形成菌核,是与猝倒病区别的又一重要特征。
沤根 。幼苗(育苗阶段或定植后)根部不发新根,幼根表面初呈锈褐色而后腐烂,致地上部叶片变黄。严重的萎蔫枯死,极易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