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的圈子里久了,农地圈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资本下乡就是为了赚钱,赚农民的钱,把农民的土地都骗走了”“做合作社不需要追求利润,要给百姓谋福利”探讨到最后,更有机构建议农地圈多去了解了解合作社的基本概念。一时间,仿佛资本下乡如果赚钱就成了可耻且没有道德的事情。
自从我们老祖宗四大发明以后,华人基本上再也没有对世界作出过拿得出手的贡献,一直都是在追赶西方文明的脚步(估计很多人内心很受伤,但这是就是现实)。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并没有培养华夏子孙太多正确的财富观念,金钱和价值的关系一直就没有捋顺。什么“视金钱如粪土”啊!“满身铜臭”啊!商人自古以来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历史地位(好大的悲剧)。(扯远了,拉回来)
国内目前三农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以土地改革为先锋,逐步撕开农村改革的序幕!就农村而言,最终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农业首先得规模化,没规模化提现代化,那都是扯淡。城镇化则是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实现农民收入结构从农业逐步转向非农。在这里,我们撇开城镇化不谈,只谈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逻辑大体如下:
1、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规模化
2、要实现农业规模化,那就必须进行土地集中
3、要实现土地集中,就必须实现土地流转(土地改革保驾护航)
4、土地流转有多种方式,资本下乡承包,合作社方式等均可行
5、要实现顺路流转,关键是要农业要做出增量
6、要做出增量,但要遵守三条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禁止大规模非农化,禁止大规模非粮化
7、重要制定三条红线的逻辑是要保持主粮自给自足,这条红线,从建国以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将来也没有放弃的迹象。
8、同时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大致线路图如下(时间有限,图画的比较丑,见谅):
通过逐层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村改革的关键,是能否做出增量,但三条红线,彻底卡死了90%左右做增量的渠道,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向在农业做增量,难上加难(政府出钱,做几个样板工程,不从经济角度考虑的除外,同时媒体宣传的除外,比如CCTV7的致富经)。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农业本身就是低产值,低附加值的产业,一亩农田的产出和一亩工业用地的产出,和一亩住宅用地的产出,差别估计得以几何基数计算吧。但是18亿亩土地红线和非农化,卡死了这条路。
如果还是做农业,又很难做上规模,我种蔬菜,种药材,的确比种大宗主粮作物收入要高,但我们难以想象,如果全国都种药材,那得是什么惨状。并且还有非粮化这条线卡着。
因此,在土地流转,还要去做农业并且主要以粮为主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出增量,难上加难。首先,就产量而已,短时间是难以大幅提升的,其次就价格而已,主粮的价格,应该是个下降趋势(国家已经粮补分开,粮食市场定价,以后就没有粮食保护价了)。其实很简单的数学题,土地流转后,用途不能变,那么就剩下:亩产=产量*价格。在产量不能快速提高,价格又要下行趋势下,如何能做出增量?难!(当然可以合作社想加工业延伸,提升附加值,但总整个社会来看,是没有增量的,因为合作社如果做加工业,挤压的是现有加工业的市场份额)。
难以做出增量的结果之一,就是农村改革推进步履维艰。
工商企业下乡这条路,土地可以流转了,价格低了,农民不租,价格高了,工商企业要赔钱。工商企业赚钱了,农民要求加租金(契约精神缺失),工商企业没赚钱,租金照付,相减租,工商企业自己都不敢想吧。
农业合作社这条路,就是很多空壳合作社盛行,150万家合作社,真正在运营的恐怕不到20%吧。即使是在运营的合作社中,也很难把社员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大多是松散结构。对老百姓有利,他是合作社社员,对大家没有好处,他就不在合作社内了。合作社难以启动不是不需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恰恰是经济规律难以发挥作用。任何一种组织形态转变,一定需要成本,没有增量,基本不可能完成转变。改革30年,所有的改革不都是靠增量推动嘛!(扯的还是有点远,再拉回来点)
上面分析了农村改革的逻辑及核心困境,现在回到正题。
工商企业下乡当然要追求利润。资本从来都不是扶贫来的,也不是做慈善来的。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盈利就是企业的使命。企业盈利就是给社会做了贡献,盈利越多,贡献越大(行骗传销除外)。因为再简单不过,金钱就是社会价值衡量的尺度。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工商资本就不能赚钱,就农民而已,估计还是处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病态心理作怪。我过的这么难,凭什么你如何如何?更糟糕的是,你还是在我的土地上!
就企业而言,有些企业打着慈善的名义去提升自己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无可厚非,但如果刻意掩盖自己想盈利的目标,进而借此忽悠老百姓,那就得另外说道说道了。农地圈本身也投入了几百万做平台,现在依然在投入,而没有向合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但我们从来不敢宣传我们是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