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鸡叫的故事,由于写在了语文课本里,世人皆知,周扒皮因此被世人唾弃,同样的遭遇还有靠“白毛女”塑造的黄世仁和杨白劳的故事,基本将地主阶级的反面形象,深入人心。为富不仁,剥削农民,是大多数人对地主阶级的认知与评价。
然而,作为专门的涉农服务平台农地圈,涉猎范围还是有一定广度的,既有专门服务于土地流转,农业贷款,农业项目对接,农资采购,农技培训和农产品销售的团队(www.quandier.com),也曾有专门团队对历史作出过“仔细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为了确保我们的思路能够一致,先谈剥削这个概念是否存在,是否被误解。
剥削的概念,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包括农地圈小时候受过的教育,都是主张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起家的,因此主张劳动价值分配不公平。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价值分配基本已经不再讨论了,因为世界范围内,基本已经找到了公认的价值分配办法,不是天朝提的多劳多得,也不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不是平均主义(会造成极大浪费),也不是按权利分配(最不公平)。而是价格决定了价值分配,同样的价值,出价高者得。农地圈专门深入研究过马列主义,当然从现在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那套东西,在经济上还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忽略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虚构的共产主义,忽略了组织成本(被科斯纠正)。再比如对价值创造模型定义错误,认为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扯远了,收一收)。
再反过来谈地主的事儿(农地圈八辈贫农从不知地主是啥滋味),也就是说只要地主的土地不是强收来的,而是买来的,不论价格高低,都是合理的,无所厚非。在这里再谈一点,如果价格很低,是不是合理呢?很多人从情感角度认为不合理,认为是压榨了农民。其实不然,因为这个价格是农民接受的,如果不接受,肯定不能成交。而一个交易之所以能达成,就是因为双方都受益。如果有一份不受益,交易就无法达成。农民可能因为家里人生病了,无钱治病而出卖土地,对农民而言,卖地也是受益的,因为不卖地,亲人可能就死了。相比亲人有可能死亡的结果,农民还是愿意出卖土地。而农民之所以沦落到卖地的地步,这并非地主造成的,而是农民在智力,认知,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距造成的。也就是说,地主的土地,只要是买来的,就是合理的。
其次,再讲讲地主和农民的“剥削”关系,地主阶层,也就是乡绅阶层,在当时是很有地位的,不管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当地的中流砥柱。以民国的经济模型而论,如果一个土地的收益是10,那么地主拿走了4,政府拿走了2,官吏盘剥3,农民只拿到1.这种分配结果,不存在于谁剥削谁,而是由各方多方面的角力造成的结果。那么地主拿走四成,农民给地主打工,只拿走一成合理吗?当然合理,放在现代来讲,就是富士康工人拿走的,估计连郭台铭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吧。这种差距是加大的。因为如果农民认为不合理,他们可以去写文章,画画,教书,当兵。也就是说地主并没有盘剥农民。这是由于双方的竞争优劣势的比较决定的。相反,地主大多乐善好施,常常拿钱来接济困难百姓。当然,从主观上地主这么做也有自保的成本,平时多积德,到时你们也不至于对我地主下狠手。反过来再讲杨白劳的例子,现实原型中,杨白劳是个赌徒,在签下巨额赌债走投无路去跟黄世仁借钱,当杨白劳借钱的时候,他当然知道还不起这笔钱(大致相当于现在10万人民币,你如果有钱你会借给赌徒10万吗,如果不能,你还不让那个“可恶”的黄世仁),估计本事就有赖账的打算了,难道黄世仁不能评估杨白劳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在后面的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种种需要,文学上对现实原型基础上做了巨大修改。
反观历史,地主对社会稳定和进步,贡献极大,是先进文化的首选接受者和传播者。老毛家本事就是富农。反观历史各代状元出身即可知晓,大部分状元都是出身富裕家庭,贫困农民家庭能出状元的几率极小。
上一篇:三句话定论万科宝能是非曲直!
下一篇: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消化库存?别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