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圈连续写了几篇农村土地确权的文章后,有不少土地流转线上平台的加盟商跑过来问农地圈,你们农地圈的土地流转业务开展如何?是否有较高的成交比?是否有加盟商盈利?为何加盟土地流转平台之后,一年不要说收回成本,连收入流水都木有?
相信不少承包了土地和想要承包土地的企业和个人,每个人心中都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都在传土地流转能赚大钱?周边承包土地的无一不在赔钱而再次流转?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是不是项目选址不对?是不是营销出了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再吹嘘土地流转能够赚大钱?)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趋势面前,在错误的方向上个人的任何努力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土地流转市场能不能赚钱的问题,或许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大部分都是稍微赚点钱就大肆宣扬,亏了钱就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大不了明年不加盟了,所以,土地流转的加盟商收费市场,基本是一年换一遍。每个怀有梦想的人都满怀信心而来,满心失望的离去,如此循环。
让我们来分析下土地流转市场的逻辑的几个核心问题:
一、土地流转后的规模化,能不能提高总产值?
这个问题很好算,我们先以单一作物而言,总产值=亩数*产量*单价。土地亩数当然不会凭空增多,产量呢?目前国内农作物产量不低,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但农药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基本上是处在透支土地肥力的状态。在种子市场不存在巨大改进空间的情况下,规模化流转之后,能保持现有产量就不错。亩数没戏,产量能保持就谢天谢地,单价面临的情况更不乐观。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进口到岸价都比国内粮食收购价格低20%,并且2016年要实行粮补分开,粮食价格不容乐观,能保持现有水平就不错。(食品安全因素我们还暂不考虑)
头脑清醒的朋友可能又想了,我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益,不种主粮。经济作物平均收益的确比主粮收益要高。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规模化和可复制性问题,全国老百姓每年消费的水果蔬菜是有总量限制的,你能把20亿亩土地都种植经济作物吗?当然不能。其次是政策限制问题,就是不能大规模非农化,不能大规模非粮化。果蔬市场,整体也是平衡的,不具备大规模进入的空间和机会。
因此,土地规模化,无益于农业总产值提高。在增产无望的情况下,节约成本成为土地流转规模化唯一可行的市场化推动力,另一推动力是政府补贴(非市场化因素)。目前大部分农村电商都在做节约成本的方向上努力。
二、目前市场宣传的土地流转赚钱的逻辑错误在哪里?
我们经常在媒体看到或者土地流转平台自己宣称,土地流转赚了大钱。很多人没有辨识能力,因为巨大信息偏差的确可以创造出盈利模式,当然不能持续。农地圈常说,任何改革推动都需要有增量产生,否则基本难以推行,除非是暴力革命。
土地流转的规模化,显然不具备做增量的前提。媒体经常宣传的是,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拿地租和打工双份收入,从而导致农民增收。这里面有个误区,就是有多少农民能有双重收入,原来10000亩地需要5000农民,现在规模化后,仅仅雇佣50人。仅有10%的人有可能获得双份收入,另外90%只能获得地租收益。这甚至还不如他们自己耕种,因为他们土地转租之后,生活成本提高了(原来很多免费的东西,现在要收费了,比如养羊的饲料,做饭的柴火)
土地流转平台宣传的赚钱逻辑错误在什么地方?首选,数据造假是最常用的手段,比如通过平台成交了多少亩,多少亩自己随便怎么说,其他人都没法验证(对于软件来讲,就是改个数而言),但把加盟商的实际成交加在一起,连零头的零头都不够,因为很多加盟商都是零成交。其次是以点代面。比如有土地流转平台会说,某个用户用每亩5元的成本,承包了500亩林地,几年赚了几翻。这种是个案,完全不具备规模化复制的可能性。(还不提这样的不合理合约,很容易违约)如果为了说明低投入高产出 ,完全可以举彩票的例子,花两块钱赚500万,不是更有煽动力。
三、从市场化角度看土地流转的的死结有没有解?
土地流转貌似陷入了死胡同,尝试了多条路之后,土地流转平台数年都没有找到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土地承包者更多的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不少土地承包者仅在在承包一两年内就再次转租,无不影射这个领域的尴尬。或许从中央的角度看,土地规模化后的增收,尚没有列入中央的考虑范围之列(政策就卡死了大部分的增收途径)。农地圈写过连载,农村土地改革逻辑全景,揭露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出路,当然,在农地圈看来,农村土地改革是有出路的,但或许也只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从最近的动向来看,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更多农村土地改革独家观点了解与讨论,关注农地圈微信公号:农地圈,ID:quandiernews(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