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圈认为,这一轮农村和土地改革其实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在私有集体总是相持不下的档口,三中全会说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在农村发展,算是抹平了表面的分歧。接下来大家自己干自己的,只做不说。再然后就有隆重推出的土地“三权分置”的总体思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积极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改革难。很多改革都是这样,不是说什么是最好的,你想怎么做就可以那样做,而是说在那个情境之下,你只能这么做。政策是如此,农民种粮,进城打工也都是这样。“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三农的很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缓解或者解决其实都在三农之外。
现在中央最近发的关于农村改革的文件数量不少,但用处不大。因为问题就不在政策上;或者就是政策打的点就不对。政策上说的事不是农民或者农村着急要解决的问题。
那什么是农民的问题呢?农地圈认为有以下六件事,是农民就急需解决的。
一、打工不容易要到钱。这个事中央是专门出过文件的。温家宝同志还帮人讨过工钱。可为什么问题还反复出现呢?那说明背后有它发生的客观规律。你不要说包工头黑,包干头坏。包干头带得都是自己本乡本土的熟人和亲戚。他要能还上,还情愿被人大年三十堵在家里吃不上一顿安生饭?袁丽在打工春晚上呼吁打工仔打工妹们要好好干活,把合同签了。那是工人不愿意签合同还是老板不愿意签合同?
二、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农民工看病能在城里社保体系报销吗?孩子要城里的上初中高中,你没关系就进不去。然后高考你还要回老家。想在城里摆个摊烤地瓜、卖个鸡蛋煎饼吗?你看城管抓不抓你。或者好不容易在城中村租了个房子。雨季的污水、夏天的垃圾堆,要踮着脚才能进的厕所你不适应也得适应。孩子上学的民办小学要关门了,大红门的服装市场要拆了,所以你还是回家去吧!
三、家里老人孩子没人照顾;夫妻一年只能见上几回面。这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听说这几年有一个好的现象: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已经开始逐步下降了。这是养老和农村医疗政策起了些作用吗?
四、回家找事难,在家没收入。就业的问题其实最难。第一代农民工年纪大了城里的工厂已经不要他们了,回家种地又挣不到钱。家里房子刚建了个框架,装修也没钱。儿子找不到媳妇,要结婚,还得去城里再买一套房子。如果你是年轻人。城里待不住了。大学毕业要返乡去创业。你父母首先就不同意。家里你能做什么?种地,你会种地?种的东西你能卖得出去?开淘宝店,这早就过时了。搞文创,卖有机产品,你以为你是记者、编辑、私企老板、海归、艺术家、政府公务员啊?所以还是乖乖地去打工。
五、农产品卖难。现在主要农产品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增产不增收是常态。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劳动力、原材料、土地成本一直在涨,自然灾害、市场价格都无法预料。农产品销售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卖菜的总比种菜的挣钱。农业部的人不懂这个,商业部门的人没这个义务。想搞点生态、绿色产品,你知道怎么卖吗?包装、物流、营销、品牌、故事、情怀你会不会?当然还有最基础的生产环节,你真的懂?
六、垃圾污水环境污染问题。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重要了。村民们多是习惯成自然。想改变也不见得有办法。“美丽乡村”其实也挺好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过美丽乡村是不是美丽得依照城里人来评判。这个不好。城市河流的水臭了,农村人不能往溪里到垃圾。食品安全有问题,有机食品热销;国家要搞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零增长。垃圾围村怎么办?政府来出钱。
更多权威数据和细则,敬请关注农地圈微信公号:农地圈,公号ID:quandiernews 零距离与权威专家互动。同时敬请关注农地圈网站(quandier.com),有用请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