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圈最近从市场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农业创新,结合这么多年的农业实践,隐隐感觉到一个问题,农业过度创新是个好现象吗?
有些东西是稳定不变的,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些就是规律。违反规律的“创新”往往是制造灾难。
当然,不是一些人故意制造灾难,是他们不知道啥是规律,或许自以为掌握了规律,实际上他所认识的并非是事物的规律。
一、农业生产有哪些规律?
农业生产要遵守很多规律,经济的、生物的、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仅仅用某一个单一视角看待农业都可能是片面的。
农业上还有另外一个规律,从世界范围内,都难以找到靠农业能够致富的案例,发达国家都要给规模化农业予以大量补贴。这无不印证着一个规律,农业是个经济效益很低的第一产业,如果单从经济效益而言,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是规律,同时也是国家土地用途管制有效的必要条件。
因此,农地圈对于市场上种种吹嘘农业即将成为暴利行业或者过度忽悠老百姓这么创新那么创新的企业,一直很鄙视。企业当然要盈利,但还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就依靠那点知识优势去忽悠农民。毕竟,巨大的知识偏差使得农民很容易被欺骗和被唬住。
中国的三农问题,当然要追求效率,但不能只追求效率,因为国内的三农问题有其特殊性,农业对农民和农村而言,并非仅仅是个职业而已,还意味着保障、稳定等更多的意义。
30多年前的包产到户之所以爆发出巨大能量,启动并推动中国改革和快速发展,迅速解决了由饥饿到温饱的转变,到底是啥原因,是什么东西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力量?换句话说,小岗村的改革本质的经验到底是啥?不同学科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共识的,就是解决了“农民为自己劳动”的问题。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自己给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最高的劳动效率。这是小岗村给我们留下的一条发展农业的最为宝贵的经验。
二、家庭经营已经过时了?
遗憾的是,受乱七八糟的理论的干扰,今天的小岗村可能已经改变和放弃了这一规律性的宝贵财富,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经验的财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户经营确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开始怀疑家庭经营是否过时了,甚至开始指责分田到户是错误的,还列举了走集体化道路共同富裕的案例来否定家庭经营。
有这种说法和认知的人,请回答农地圈一个问题:请你在全世界找个不依靠补贴单靠集体化种粮食发财致富的典型出来走两步?如果你觉得能找出来,建议你还是在去当地实地调研后再仔细研究研究。
但是农地圈在任何地方找到发财致富的个体工商户。因为,事实上那些富裕的“集体”,是通过发展工商业而走向富裕道路的,而不是大家在一起种玉米和小麦。而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农户之所以其收入长期得不到改善,是因为他们长期坚持了种地,种地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而自己得不到好处的职业。也就是经济学家讲的外部性问题。这是农业与工业性质不同而决定的,并非集体或个体的区别。
三、农业改革必须坚持的一条底线就是坚持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
那么如何解决农户经营的问题,使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呢?规律只有一个,道路可以有多条。这个规律就是坚持农户经营这条底线,让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
为此,中央政府坚持了一条稳定承包关系的一系列制度、政策,从承包关系15年不变,到30年不变,再到长久不变。为了长久不变还实施了为农民确权办证的工作。其目的在于稳定农民对耕地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使种地的人安心种地,不用担心的你的土地被人随意侵权。已经进入城市或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本着自愿的原则,退出或流转土地给种地的人,这样就实现了家庭经营的规模化,即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的经营单位,依然遵从了农民为自己劳动的规律,因此是农业发展的理想趋势。
四、三农市场上出现改革杂音和伪创新!
然而坚持农户经营这条底线这一正确道路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干扰,很多地方的农业已经误入歧途。
一是一些所谓学者,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一些理论,在农业上大谈发财之道,鼓动资本承包土地试图发财,结果当然是到处碰壁,继而搞非农化,坑害农民和社会。
另外一些基层干部,总想着自己操纵土地,发明了把土地收回集体,靠年年发包的办法获得“集体”收益,直到由于农业效益低发包不出去了,或者土地被非农化了,企业破产倒闭为止。
当然还有一些官员与资本勾结起来圈地,以所谓“现代农业”的名义,套取国家补贴,试图改变土地用途搞地产,当这一条路受阻时,就出现了政府大量补贴制造规模化荒地的结果。这种现象各个地区随处可见。
当然,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制造农业发财的谎言,把个别案例当普遍事实来宣传,把资本的掠夺性经营和不可持续农业当成现代农业典型来宣传,也严重误导了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客观上欺骗了投资者和创业者。
有人问,农业发展有新的规律吗?农地圈认为:没有新的规律,人们对固有的农业规律尚缺乏认识,甚至在不知道啥是农业的前提下大搞创新,失败和荒唐是必然的。
五、家庭经营有十大好处无可取代!
家庭农场是农户经营的必然选择。家庭农场有十大好处:
l 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高。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l 有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的规模就是适度规模。即下限为生计标准,上限为家庭劳动力现有技术水平随能及的最大规模;
l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地位。实现农民的稳定、充分就业;
l 有利于长期投入。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可以继承、转让、退出,权益不受侵扰,有长久的经营预期;
l 有利于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l 有利于优秀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l 有利于农业科技的运用;
l 有利于农业组织的形成;
l 有利于国家识别和有效支持农业;
l 有利于国家的农业安全。
有农业常识的人都能理解这些优点,不再赘述。
六、土地流转速度和流转率绝非反映农业现代性的指标,过度干预会引发社会问题
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耕地从哪里来?
耕地从放弃农业的农户那里流转而来。有些人进城工作了,无力顾及农业,就要把地流转给种地的人,让种地的人种更多的地。
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要试图在一个早晨就让土地流转完毕。
土地流转速度和流转率不能反映农业现代性的指标,人为推动的流转速度只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指标。
耕地有两大功能: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耕地具有农业安全的功能,因此,要保护耕地红线,要规定耕地的用途,要划定基本农田,要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农业生产不是靠所谓市场可以调节的。
对农民而言,耕地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农民就业、收入、维持生活的基本条件,只要农民没有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耕地就不能被剥夺。在没有完善保障的情况下,无论以什么理由或什么条件迫使农民放弃土地,都是对农民的犯罪,都是直接制造社会问题。那些给予了高额补偿的失地农民,充其量不过是失去社会生活的有钱的穷人。
同时,也要看到,那些已经具备了完善社会保障条件的人,就应该无偿地退出,至少是低价转让出土地,供农民长期使用。那些鼓吹农地的财产性收入,主张靠高地租让农民受益的口号和做法,实质上伤害农民的根本利益,伤害国家的农业安全,也伤害了农业投资者。因为实际上没有哪个主体可以从中受益。今年的规模经营退租现象已经使该问题逐渐暴露。
最后农地圈想说的一句话:把土地还给农民,没有农民的农业是危险的和不可持续的农业,至少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农业。工业方式的规模农业或许是当代文化下的必然趋势,但绝不是理想结果和必然选择。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农地圈微信公号:quandiernews或关注农地圈网站(quandiernews)
上一篇:农民为什么连续五次错失翻身发财的机会?
下一篇:农村村务公开:制度很好但给用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