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民转移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其实各地早就开始了部分探索,农地圈拿江苏建湖县土地换社保的推行来说事 。
一、啥是土地换社保?
所谓“土地换社保”,就是将农民承包的土地来置换为给农民的社保。基本思路是“两换”:第一,农民放弃宅基地,换取楼房,集中居住。第二,农民交出承包的耕地、林地,换取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
二、江苏建湖县土地换社保政策
建湖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解释:建湖目前的政策不叫“土地换社保”,准确的说叫做“土地换保障”,是建湖自04年就开始实行的政策,分成四个年龄段进行,每个人都有专项账户,里面的账户金额是一样的,个人账户内的金额是可以继承或结算的。
16岁以下儿童以3000元一次性买断,不再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畴;第二年龄段为女性16-45周岁,男性16-50周岁,每个月发放100元到专项账户;第三年龄段女性45-55周岁,男性50-60周岁,与第二年龄段同等发放;第四年龄段是养老年龄段,女性55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上,每月发放160元。这些保障金的发放金额是根据建湖县人均占有耕地1亩多的数据测算出来的。
在推行“土地换保障”过程中,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统一与村民签订协议,经过村委、派出所、国土所、镇经办及社会保障局等五个部门进行认证。
期间,村民向上级部门呼吁过提高补贴标准。不过以目前的财政情况,还比较难以实现。
三、土地换社保出现了哪些问题?
在“土地换社保”的进程中直接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向何处去;二是农民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从何而来。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政府采用了农民以土地换取城市户籍,并因此获得社保的做法,在农地圈看来也是困难重重。
1、 “土地换保障”政策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某些村委进行违规的操作?比如像李夏村村委以土地被国家征用为由承包给他人种植。
2. 地方上积极招商引项目,但是大量的土地征用下来后,项目却迟迟不能落实,导致大量耕地抛荒,农民同时也无地可种,顾此失彼。
3. 大批项目的引入本应带来大量的用工需求,但是很多项目的“流产”导致用工量并未如预期的增加,农民如何向工人转换?生活来源何来?
4. “土地换保障”政策实行中,每家的耕地占有面积多有区别,但每个人的专项账户金额一样,是否有失公平?
5、土地换社保,给农民的补偿过低。建湖县某村民说:“我们以前种地的收入按每年每亩1000斤的粮食收成,每亩也可以达到2000左右的收入,且自家粮食蔬菜都不用采买。现在每个月也就100元左右的补贴,16岁以下小孩也一次性三千块就买断了,算下来,一年的收入少了很多。开发区和高新区虽然引进了很多企业,但是很多企业都没有运转,都是空壳子,用工量也不大。很多人没了地,也难找到工作,一反一复,哪里还够我们生活呢?”
四、土地换社保这笔买卖是否值得?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最近在央视表示,地方政府以社保换农民土地,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国家法律上规定对农民的公益性用地叫征占用地,征占用地是叫合理价格。什么叫合理价格呢?我理解从实际上操作过程中,就是它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从农民那征过来,征过来以后,按照多次的文件要求是按照叫合理补偿,为农民提供一个保障,保障他的医疗,特别是养老这些工作,还有有些地方上给他找工作,找一些工作干。实际我认为这是在现有体制下的一个无奈选择。
但要从理论上讲,城里人跟农民都有权利无条件地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我卖地不卖地,我都有权利享受到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教育,还有低价房、廉租房,这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没有附加条件。
地方政府从这些土地经营中所获得的好处,在很大程度上本应属于农民。而在“土地换户籍、土地换社保”的名义下,这些收益成了地方政府的收益。农民可能获得了户籍,却容易失去维持生活的手段;农民可能获得了基本社会保障,但这些基本社会保障不可能让一个人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如果本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换户籍、土地换社保”得到了土地,接纳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而后届政府无地可卖,却要承担对这些转为市民的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于替前届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失地农民的福利也将很难得到保障。
上一篇: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融资试点推进中的问题
下一篇:农村土地价值到底被低估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