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果树种植技术”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内容。
需要果树种苗的朋友可以加微信号:133825638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可以说,合作社流转土地,中央有要求、自身有需求、各地有实践、成效很显著。但土地问题事关重大,来不得半点偏差,综合各方实践,我们认为合作社流转土地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注意非农非粮化问题
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应该是底线。中央一再强调“严禁农用地非农化”,合作社一定要抵御各种诱惑,坚持农地农用。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粮食生产是鼓励方向。同时,土地规模经营不等于农业规模经营,合作社流转土地要重视集约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不能规模上去了单产反而下来了。另外,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尽量避免合作经营去家庭化问题,更多依托农户发展生产。
二要注意利益分享问题
合作社流转土地,不能是一锤子买卖,要确保成员增收与土地增值、农产品增效、合作社壮大同步。有的合作社采取土地股分红等二次分配,让成员分享到了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就是非常好的模式。比如辽宁北票市五谷丰登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保底加分红模式,受到了成员的欢迎。反之,有的合作社流转土地后,产业开发增值收益由核心成员、少数成员占有,引起多数成员不满,导致土地收回等纠纷,合作社发展后劲也不足。
三要注意成员就业问题
合作社不能光盯着成员的土地,要统筹考虑成员就业问题。有的合作社流转土地后,仍坚持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不存在成员就业问题。比如河北饶阳县路昭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劳力双入股模式,确保了成员的就业。有的合作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加工等,吸纳了大量成员及周边农户就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模式,会受到政府更多鼓励。
四要注意模式选择问题
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模式多样,有的简单,有的较复杂,但有一些共性原则需要坚持。一是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合作社流转土地,要主动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必要时可以先行试点、循序渐进,主动规避风险。二是将成员的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要深刻认识土地是农民安生立命之本,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是合作社的宗旨,不管采取哪种土地流转模式,都不能损害成员的利益。三是坚持适合自己的模式才是好模式。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合作社资源禀赋迥异。合作社流转土地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因社制宜,选用、创新适合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