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家庭来说,前往菜场或超市买菜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从去年春节以来,菜价的一路飙升让不少家庭主妇跟着“心惊肉跳”。以前买菜拿点零钱就敢出去,现在出门买菜不带几张大钱还真是心里没底。春节以后,西安市场上的菜价出现了一些回落,但高位运行的态势显然并没有缓解。
“黄瓜8块、西红柿6块、大葱10块、菠菜10块,我一个月2000出头的退休金,这菜涨得这么狠,让我都不敢买了”,2月23日,一位正在西安市华润万家超市雁塔路店买菜的李阿姨说。
虽然春节过后,西安市场上的不少菜价比前几天便宜了不少,可看来看去,李阿姨最后还是只挑了一小捆芹菜放进了篮子里。
菜篮子里装着民生,逢节必涨,一路攀升的菜价能否在春暖花开的3月,迎来一些暖色,而不再沉重。
春节期间菜价一路往上蹿
春节期间,“青菜赛猪肉”、“菜价涨上天”的新闻在全国各地的朋友圈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拔得头筹的是深圳一公斤47元的香菜,有市民戏言能吃得起菜的都是土豪。
深圳的菜价飞涨,位居西部的西安市春节前后的蔬菜行情虽然没有那么夸张,可也让不少人边买菜边感慨。
45岁的张青峰在春节前从国外回西安陪老母亲过年,短短十几天让他印象最深的除了西安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外,就是高昂的菜价。“过年那几天,我去超市买菜,可以说很难买到10元以下的菜,两三根黄瓜就得20多元,几根芹菜也得十几元,记得出国前随便拿几块零钱就敢出门买菜,没想到现在买菜已经成了大支出了。”
张青峰介绍说,在国外生活成本也很大,但可以说最不花钱的就是吃了,蔬菜和肉蛋奶相对来说都不是很贵,而且波动也没有这么大。回到国内看到菜价这么上蹿下跳还是让他惊讶,虽然说自己的收入还不错,也能让母亲承受得住波动的菜价,可菜价支出占比的逐年增加,让他觉得还是不正常的,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对于张青峰这样收入比较高的人都觉得菜价有点高,那么对于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菜价的一路攀升就更让他们难以接受了。“照这菜价涨下去,只靠退休收入确实有点紧张,我们老两口1月不到5000的收入,光一日三餐就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一,买菜的时候还真得精打细算呢。”陕建三公司的一位退休职工说。
在西安市建东街便民中心卖菜多年的张师傅说:“每年春节前后菜价肯定会涨,只是涨多涨少的事,因为很多菜贩子都提前回家过年了,所以批发价就涨了。而且年前西安还有一股多年未遇的寒潮,最低气温零下13摄氏度,再加上下雪,运输成本增加了,菜价自然涨得多了。像大葱、韭菜、黄瓜尤其是香菜都涨到10块以上了,炒菜少不了放葱、包饺子少不了韭菜、香菜,这几个菜肯定紧俏,所以卖得贵。”
春节后菜价依然难见暖色
2月23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西安市建国门菜市场,走访了一圈发现菜价较春节期间已经有了不小的回落,但依然要比平时贵一些。春节大葱曾一度卖到10元一斤,近期稍微降了一些,一斤6元,中等大小的一斤能买4根。与往年相比,今年价格增幅较大的还有长豇豆,春节时曾卖到18元一斤,最近降至10元一斤。供应相对充足的鸡蛋和五花肉的价格比较平稳,鸡蛋4.7元一斤,五花肉则是15元一斤。
蔡大爷是一名普通退休工人,他说:“每年不到春节,腊月二十几菜价就开始涨了,年年涨早都不见怪了。平时两三块的大葱过年最少七八块,三块五、四块的黄瓜最贵涨到十块,平时不咋吃的莴笋、芹菜也至少翻了一倍”。但是,他觉得大过年的卖菜的也不容易,涨涨价也基本都能接受,反正也就那么几天,最关键的是希望平时的菜价能够正常一些,让他们这些退休人员能吃得起。
在西安市人人乐超市解放路店当导购的徐大姐告诉记者,过年超市里的菜价虽然也跟着涨,但总体上要比农贸菜市场便宜几毛到一块,往往每天还会有一两个折扣很大的特价菜,像过年那几天的小青菜只卖4.98元一斤,比外面的便宜两三块,但这些都是吸引购买的一些手段。
其实,超市里的大部分蔬菜都跟外面的菜市一样贵,菜价最集中的就是8块到12块左右的区间,像最常吃的黄瓜、韭菜、大葱、大蒜、蒜薹、菠菜、莲藕等。8块以下的有白菜、白萝卜、芹菜、洋葱、土豆等这些最普通的菜,和12块以上的青椒、山药、茴香菜、香菜等,这后面两个区间的加起来只占到所有蔬菜种类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超市的菜价一天之内也有高低之分,早上的菜价最高,中午次之,下午或晚上就会打折出售,因为第二天还会有新菜进来,卖不掉的菜到最后只能是处理掉。
正在超市挑选蔬菜的市民李女士随便挑了几样菜就花了35元,她说,基本两天买一次菜,几乎次次都花费几十元。她说:“再贵也得吃菜,不过每次买的数量比从前少了些,对生活还是有些影响。”
据西安市商务部门解释,每年的11月底到来年4月初,属于西安本地菜的淡季,市场上大约70%的蔬菜都是外调。气候、人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今年开年蔬菜价格连续几周都是上涨趋势,年后虽然有些回落,但还在高位运行,预计四五月会有明显回落。
政府要为菜篮子破这个局
“春节和极端天气是这波菜价上涨的重要原因。”陕西省社科院一位专家分析,“它一方面影响蔬菜运输,造成部分城市市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影响蔬菜生产,蔬菜总量供给下降。”
每到农历年底,由于送礼和走亲串友的人增多,以及部分家庭有春节囤菜的习惯,蔬菜需求量会上升,带动价格上涨。近几年年年如此,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菜篮子工程”是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的,当初的初衷主要是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可以说,“菜篮子工程”推行这么多年来,在解决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偏紧方面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蔬菜供应的平衡性和互补性方面还有很大不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中国蔬菜的“供应-消费”链条早已突破区域自给的模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通有无”的格局。“一地受灾,多地涨价”的现象会越来越频繁。
交通运输的通畅成为维系这一格局的重要保障条件,凝冻、旱灾、洪涝等会打乱一个或多个地方的蔬菜供销体系,造成部分品种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明显,中国城市的“菜篮子”也将频频接受极端天气的考验。
“当灾害发生时,蔬菜价格一般都会出现波动,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是,当价格出现暴涨,群众面临‘吃菜难’时,就需要政府发挥调控作用,以最小的代价保障蔬菜供应秩序。”有专家如此建议。同时,密集的节庆消费也是稳定菜价的不利因素之一,冬季是中国节庆比较集中的时段,元旦、腊八、春节、元宵节都集中在这一时段,每个节庆都是蔬菜消费的高峰期。
不能让异常波动,变成常态行为,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极端天气和节庆将是“菜篮子”不得不长期面对的双重考验,这个难题得为百姓解。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中国蔬菜》感谢您的陪伴和支持!
长按指纹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