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志才
我的家乡山东青州,是个美丽的小城。在这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县城里,农业还是占相当一部分比重。受地形影响,青州北部地区以蔬菜种植为主,南部山区以果树居多。我出生在北部一个名为高柳的小镇,人口不过三万多一点,相比我读书的学校人口相差无几。所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人们,常年辛勤劳作种植蔬菜。
其实青州北部种植蔬菜的历史并不久远。青州的邻县是寿光,上世纪末受他们种植蔬菜的影响,渐渐这里的人们也开始以种植蔬菜为生。蔬菜的品种也不是很多,集中种植的主要有西葫芦(当地的人们都称为瓠子)、辣椒(特别辣的那种)、西红柿(大果)、圆椒(也叫太空椒)、茄子(已嫁接为主)等,但这其中种植面积最为广阔的就为西葫芦与辣椒。
家乡蔬菜的种植地主要是在塑料薄膜的温室中,就单从温室种类来讲有高温大棚与拱棚(当地都称之为“面包棚”、“二棚”)之分。每个大棚温室的长度因各家地块所限有所不同,询问得知建设一个高温大棚的成本在1300/m左右(今年价格),而拱棚的成本相对就少很多,但拱棚有个弊端冬天太冷时(一般为阳历的12月底到次年的二月份),不能种植蔬菜。
高温大棚
拱棚
高温大棚里蔬菜的插口安排主要为两茬。第一茬为辣椒,从阳历一月份至阳历六月底七月初,暑假时候闷棚那时候温度高,棚里休棚地;第二茬种西葫芦从八月底至阳历一月份。拱棚种植的蔬菜主要为连作两茬西葫芦。
育苗环节日益专业化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蔬菜品种的单一化,渐渐形成了从种苗到蔬菜销售各个环节的产业链。近几年农户们种植蔬菜的秧苗,主要以定制为主。青州大小育苗场有17个,虽然不及寿光育苗场的规模数量,但这样种植规模的市场远远不止17个苗场能够满足,所以在当地只要是苗场基本都从年首忙到年尾从不停歇。
育苗场也只是近几年的才有的,之前农户们育苗都是在自家的温室里繁育,如今随着种植每家种植温室数量的增加,渐渐的也都交由专业育苗基地繁育。到时打个电话就送到各家温室。
当然也还是有自己繁育的。毕竟自己繁育经营管理精心,同样的小苗长得健壮,移栽到温室里长得也快,提前收获遇上好的行情自然收入增加。但自己繁育秧苗,已渐被淘汰。精心管理就需要时间经营,而当地每家差不多都经营一个大棚温室再加一个拱棚,时间有限,甚是劳累;再者就是自己繁育的成本已经远远高出专业苗场的育苗成本。
所以,我认为自家繁育秧苗已经渐成淘汰之势,专业育苗场定会成就一处产业,成繁荣之势。但如今的育苗场其实并不十分专业,育苗技术有限,种子风险太大,良种繁育受天气影响也大,这块市场非一日之功能够占领。
温室育苗床
西葫芦苗
一家一户小农经营将被淘汰?
蔬菜从苗期到收获中间经过漫长的呵护期,用药用肥甚为关键。但这辈农户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都是常年种植过程中自己琢磨出的方法,所以对于农技知识的需求十分渴望。
蔬菜品质的高低与科学的种植管理密不可分。如今家乡蔬菜种植过程中植保技术并不是以预防为主,而是以治疗为主蔬菜得病了才去慌忙用药,药的计量方法以大体为主,没有科学系统的施药施肥习惯,自然蔬菜的品质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到蔬菜的销售价格。
无奈这农户的农技知识从本就不是科班出身的农资店老板处学习得来,一切也就顺其自然。所以这辈农户真心不易。不过如今对于食品、蔬菜健康绿色的声音日渐响亮,对农药残留、重金属问题尤为重视,所以如此粗放式的一家一户式小农经营,必将遭到淘汰。
温室中的西红柿
买菜款被克扣成“公开的秘密”
蔬菜种植固然有太多探析,但蔬菜销售更为重要。家乡的蔬菜销售都是传统销售模式:从产地—蔬菜市场—一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消费者。如今“互联网+”来了以后对于传统销路的影响暂且不表,但从这种植源头(产地)到蔬菜市场这个环节就有太多可以探究的问题。
随着蔬菜种植面积规模的增多,各地涌现了一大批蔬菜市场,自发形成,大小不一。这类蔬菜市场都是在田间地头,周围就是棚区。农户可以就近到市场上的蔬菜卖掉,方便许多。但同样每天的价格不一,另外当天收不到钱。农户先把蔬菜给到收菜的老板处,等过几日老板才会给农户结算。此时老板往往找各种理由去压低价钱或者少加斤数,总之最为辛苦的种植农户们得到的报酬被这些蔬菜市场里的老板们无故克扣,如今这已然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农户被这些常年收菜的老板们“绑架”却也无可奈何。
田间地头的蔬菜市场
我的家乡如今也算是蔬菜之乡,家家户户种植蔬菜。不免让我想起人类农耕文明谁驯化谁的问题。如今的蔬菜种植的的确确让生活于此的人们,终年辛勤劳作不曾停歇。唯有年底赶个年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许会有一丝快乐与轻松吧。
赶年集的人们
买鞭炮的人们
修裤脚衣边
瓜子花生春节必备
真心希望每家每户都有春联寄语一般光景
拜祭先人——每年永恒的主题